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众多的子书中,最先大量引诗论诗的,当推《论语》。《论语》引诗论诗共达十七次之多,如将此视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又可分成几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将这几个彼此相关的部分放入不同系统中加以考察,试述其在不同系统中的不同功能,力求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学术价值。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诗评处女地的第一次拓荒“我们的文学批评似乎始于论诗……‘待言志’是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文学批评只有在文学样式产生之后才可能出现。诗歌可谓我国(甚至世界)最早的文学样式,诗评自然成了我们最早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一《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影响深远,脍炙人口。但对于《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如何理解,却是有异议的。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所写,无非是席上劝饮之词,劝勉人们及时行乐而已。更有甚者,认为这首诗只是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所引起的苦闷、感伤的思想情绪。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丁玲同志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最初出现的人民文艺的硕果之一,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曾赢得较高的赞誉。但在一九五七年以后不公正地受到贬抑。现在,周扬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报告中,重新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明白地摆在“自觉地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之列,肯定它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开拓了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广阔道路”。周扬同志这些  相似文献   

4.
黎光寿 《市民》2006,(9):26-27
2006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高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简称《监督法》),这部自1986年酝酿开始,历经五届人大、20年坎坷的法律终于出台。  相似文献   

5.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问世以后,名动诗坛,震惊朝野。此诗以不容抹煞的历史真实性和深刻感人的艺术性强烈地震撼时人的心灵,以至韦庄立即饮誉天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然而,这一首长诗,命途多舛。其一被公卿谤议讳隐于作者之生前;其二坠简流沙亡佚于作者之身后,诗海沉沦;其三复出于敦煌石窟,却辗转流离于域外;其四虽算回归中土,却历遭非议酷评,长期不见容于今世。  相似文献   

6.
法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然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却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小见大,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鲜明地体现出重大的思想意义,而《最后一课》正是短篇小说这一特色的出色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1983年3期,发表了黄霖同志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我有些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黄霖同志商榷。一、屠隆的的一诗一文,尽管存在于《金瓶梅》第五十六回中,但这还不能作为屠隆就是《金瓶梅》作者的证据。因为,在《金瓶梅》中引征他人作品的例子极多,如第七十回的《端正好》(“享富贵受皇恩”)原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第七十三回的《集贤  相似文献   

8.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并未描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它自有一种摄人心魄、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激动着、感染着我们的,是作品中奔腾着的感情的热流,浓郁的抒情色彩,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颇具审美价值的诗的意境。首先,小说善于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让读者在欣赏景物描写之时,不由沉浸在或喜或怒的情感氛围里。小说开头展示的是一幅优美宜人的图画,珠烁玉莹,清新秀丽。这正与“我”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谐和  相似文献   

9.
10.
<正>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为线索的神魔小说,自明代中叶成书以来,家喻户晓。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它的主要倾向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作为一部古代文艺作品,它的主要倾向是好的,它广泛揭露  相似文献   

11.
艺术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也是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并借以抒发激情的手段.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景、物、事、形,指的就是诗的艺术形象,名异而实同.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细胞”.然而什么是诗的艺术形象?过去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诗的形象就是“意境”,这就把“细胞”当作整体了;有人说,诗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和他所刻画的人物,这就过窄了.诗的形象是自然、社会、和曲折反映现实的幻想的情、景、事、物,其中包括作为直接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在明尼苏迭松树岛,躺在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是美国“深层意象”派代表诗人詹姆斯·赖特的名作。谈诗突兀而抽象的结尾句“我浪费了我的生命”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实际上,诗人的生命之叹消融于其物质生命、艺术生命与情感生命的历史轨迹。反过来看,当我们了解赖特的成长过程、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转变、以及浓烈的家因意识后,就能从本质上全面领悟该诗的意蕴和结尾句的旨趣。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四年,美国著名作家欧奈斯特·海明威(一八九九——一九六一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的原因是: “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中篇小说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  相似文献   

14.
15.
同不少读者的感受—样,当我读完旭宇同志的诗集《醒来的歌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6)之后,也认为这是一本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好集子。 当然,从作品的题材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来说,这本诗集并没有超出同时代诗人所涉猎的范围和达到的尺度:诗人不过是歌颂了家乡、土地和人民。然而,正是在这些相似点上,却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艺术风貌:他是用自己的深婉细腻的歌喉在吟唱。这歌声显然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海涛喧响,而是一道小溪所发出的涓涓绵绵的歌吟。诗人用这本集子为自己塑造的抒情形象是:他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吹奏高亢的唢呐,而是漫步于清新媚丽的山水田园中,信手拧一支柳哨或芦  相似文献   

16.
17.
张祜有许多篇幅较小的诗歌经常涉及“李杨关系”,在形式上首先避免了与白居易的类同;在对待李杨爱情感情基调上,张祜持讽刺态度,而白居易是兼具讽刺和同情而又以同情为主的双重情感;在描写李杨故事时,张祜更多的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  相似文献   

18.
大哥,在《狂人日记》中是仅次于狂人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是作为与狂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与狂人形象相比较而存在,相冲突而对立。由于有大哥形象的对照,使狂人这个刚开始觉醒的封建家族制度叛逆者的形象更真实、具体、感人。 作者在构思塑造大哥这个人物时是颇费匠心的。在《识》的开端特别交代:“某君  相似文献   

19.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郭沫若同志从上海到广州,应聘到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任文科(即文学院)学长职务。一个月之后,郭沫若同志撰写了《我来广东的志望》一文,高度评价了当时正在勃兴的国民革命,叙述了他在国民革命中应抱的宏图大志。该文充分反映了郭沫若同志在“广大”的实践,是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影响和帮助,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但迄今在关于郭沫若同志的著述目录、著作年表中却对该文的记载均未提及,或仍为空白。郭沫若同志本人也许由于北伐战争中戎马倥偬,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潜踪日本的流亡生涯,使他淡忘了这编短文,以致后来既未收入文集,也未在回忆中提及,实为莫大憾事。我们在中国博物馆收藏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锦瑟》难解,关键在用典的复杂和多义。从原典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生世和诗作,大致可以推知此诗的核心意涵:一生中"可寄托"的想念,到头来都是虚妄。此了悟人生之语,见证出唐世的衰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