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 ,以老子对“哲学最高问题” ,即“道”的本体论的阐述作为前提 ,解读《老子》哲学的“有无同一性问题”。首先 ,本文揭示老子认识论主知的特色 ,作为世界本原、始基的“道”以及由它化生的事物与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其次 ,对《老子》哲学中关于怎样认识具体事物以及实现与“道”的绝对同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抓住老子认识论中“为学”与“为道”的矛盾 ,最终揭示出老子认识论的消除欲望、放弃实践、超越感性、止息思维、浑然与天道合一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2.
“知’塔指认识或知识,“行”是指行动、践履,更确切地说是实践。毛泽东的知行规,是他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学观点的突出标志,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毛泽东的知行观是区别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有的旧物主义者已经提到了行的问题,但是他们不了解行的本质,不了解行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们的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排除行的。老子在知行问题上强调知,否定行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老子否定“行”的作用,在认识论上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其体(无)用(有)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而非宗教)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5.
有机气化论宇宙观决定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非是西方式的静态分析的本质论的认识论,而是以虚静的方式去把握事物整体动态之常的“求常”认识论,这一思想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并且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古代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内经》的医学认识论从主客体两方面发展深化了老子的虚静认识论,成为中医学主导性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6.
创造心境是思维中的斯芬克斯之迷 ,历来众说纷纭。从先秦老庄的“虚静”说到清末王国维的“出入”说 ,人们对创作过程诸阶段 ,即审美认识、艺术构思、物化表现中创作心境的认识 ,逐渐趋于辩证 ,从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审美关系 ,开始注意到主体自身也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对创造心境认识的一个深入。“虚静”是老子关于认识状态的基本观点。老子主张以无为本 ,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 ,有无相生 ,无可以化生万物 ,作用无穷(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义 )。老子这种含有对立统一因素的宇宙观表现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而在认识状态上则…  相似文献   

7.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基本范畴之一,它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它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无为”的含义就有多种:在本原论中,“无为”是指“道”的自然性(即无意志性);在发展观中,“无为”是指静止(“静”),不变(“常”);在认识论中,“无为”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内心“虚极静笃”的状态或境界等等。本文所拟欲分析和阐释的是“无为”在老子管理思想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一、“因”的认识论原则和形名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宋尹学派从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认识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心术上》说: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这是认为,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所知”,是“彼”;后者是“所以知”,是“此”。同时,两者又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客体需要认识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这种认识论上的重要思想,启发了以后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家。至于“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明确提出要把认识本身当作研究的对象,就更富有启发意义了。显然,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虚无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历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着重探讨了老子产生文化虚无主义的认识根源,指出,由于不能区分感性经验世界与人文精神世界的不同,从而把从感性经验角度而言是“无”的道,推广到了人文领域,造成了老子认为人文领域也应为“无”。文章从“对知识的否定”,“对物质文明的抛弃”,尤其是“对道德的批判”这几方面探讨了老子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并进一步具体分析了造成这些表现的原由。文章最后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作用大于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史记》的记载过于简单,甚至模糊不清.西汉时期,“黄老之学”曾经盛行,有关老子的种种神话传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人们对老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象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道家,其对老子的认识,便接近韩非;象汉武帝,在信方士、学神仙的时候,也讲老子,而他心目中的老子,却是那些燕齐海上“惯于阿谀苟合之徒”所塑造出来的形象.这当然与司马迁的认识不一致.但是司马迁客观地罗列了这些传说,他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一共举出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丘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的实践观是他的认识论的核心。他把实践纳入认识论体系,并贯穿认识的全过程;强调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是其认识论的突出特点。这就提出问题: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到认识论中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的观点就值得重新思考了。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生命哲学生存之道天道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  相似文献   

13.
赫拉克利特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把自然界及其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肯定了认识对象和内容的客观性。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流射”说,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明确地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蜡块”说,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展开的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中,把人们的眼光从天国引回到现实,这对于近代认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认识论是不可知论的说法相沿日久,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主张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辞海》哲学分册57页)。以此界说去衡量庄子认识论,我们看到,庄子并未主张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不可知,因此,庄子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但问题又不这样简单,庄子认识论包含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因素,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知论,而是比较特殊的可知论。从表面上看,庄子认识论的最大特点是否定知识,鼓吹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其实不然,庄子是承认并肯定人的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接触客观的实际活动,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身体接触和心智思考。他说:“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庚桑楚》)“接”指接触、作用,“谟”指谋划、思考,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接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先验认识论的“图式说”。对于这个“图式说”,历来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康德的图式与“先验演绎”是相矛盾的,责其先验唯心主义不彻底;有的则认为图式说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是画蛇添足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却把它看成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康德的图式说呢?  相似文献   

16.
试论老子“道”的过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认识论是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他的这种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富有生气和活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鲁迅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上。第一,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所谓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指的是认识对象在人的意识之外,先于认识而客观地存在着。鲁迅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的,这从他早期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在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中,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自然界生物进化这一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他说:“石类既自少而至多,生物亦由简以进复,…  相似文献   

18.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观点出发,认为存在符合于思维就是真理,他说:“理念即是真理;因为真理即客观性对于总念之符合。”“那种与概念不相应的实在,是单纯的现象,是主观的、偶然的、随意的东西,它不是真理。”黑格尔真理观的唯心主义性质是十分露骨的,但剔除其杂质,其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当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猜测,如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环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等,对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曾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费尔巴哈论纲》。”可以这样理解,列宁认为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其理论来源之一就是黑格尔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必然环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朴素辩证法大师,他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广泛而深刻地注意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哲学家。他的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从道产生的天地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二十九章)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经历着前后、盛衰、强弱、消长的过程。并且强调指出“物壮则老。”(五十五章)这个认识反映着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