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66-68
本文立足于拾荒者的社会冲突,利用社会学原理分析了拾荒者与拾荒者、拾荒者与农民工以及拾荒者与城市居民发生冲突的原因,并揭示出这些冲突的所呈现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相似文献
2.
4.
拾荒者现象已日趋演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拾荒者群体数十年无序发展已逼近群体过饱和临界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增大.基于实证调查和抽样分析,本文探讨了重庆市拾荒者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改革城市环卫体制、分流拾荒者群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6.
2012年,全国多个城市要求拾荒者持证上岗,引来一片热议。为此,记者实地探访了最早推出类似措施的浙江临安。结果发现当地8年前“收编”拾荒者的政策,早已在无声无息中不了了之。临安的这一政策为何进行不下去?临安的拾荒者们对“持证上岗”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相似文献
7.
脚蹬三轮车,口喊吆喝声,走街串巷,这是我们对废旧物品回收人员一贯的印象,然而现在收破烂儿也要有职业门槛了。陕西合阳县出台的《合阳县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规定》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拾荒者具备齐备的证件。(中国广播网10月3日)——由于废品收购行业缺乏统一管理,散落在楼群角落、街头巷尾的废品回收站大煞 相似文献
8.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规定,要求拾荒者“持证上岗”。底层的流动拾荒者,有的需靠拾荒生存,给他们设置职业门槛,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且面对规模不小的拾荒大军,持证上岗是否可行?拾荒者中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陈龙芳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城市拾荒者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减少城市污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其所劳与所得极度不平衡。城市拾荒者被政府所回避与轻蔑,被社会所歧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心理和物质上均被边缘化,成为城市贫困人口新的组成部分。城市拾荒者存在严重的期望失落感与自卑感,这些心理因素导致很多冲突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与社会、城市拾荒者共同努力,完善社会公平评价机制,营造良好评价城市拾荒者的社会氛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心理,使城市拾荒者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加更多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10.
“拾荒者”管理优化与城市环境善治的价值共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华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3-2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演进,城市中出现了一种边缘化群体——“拾荒者”。以城市“拾荒者”为研究对象,从法社会学的视角透析拾荒群体产生与留存的社会动因,并深入剖析了当下城市“拾荒者”的正向功能,建构规范有序的“拾荒者”管理要目,促成城市环境善治、“两型社会”型塑与“拾荒者”优化生存的多元跃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劣势群体问题与法律对策——以拾荒者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科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602-605
以进城农民为主力军的拾荒者是集弱势与边缘于一身的“劣势群体”。他们与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一样,也是社会竞争综合能力较低的弱势群体,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垃圾处理滞后的现状而产生的。我们应在超越对弱势群体予以保护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提出社会法上的综合“导向性平衡”对策,以寻求劣势群体问题之系统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毛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9-56
通过对智慧城市系统性的认知,全面梳理智慧城市从发起到实际应用的动态发展脉络,找到智慧城市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入手,深入探讨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建设条件和发展趋势。从对城市规划理论对智慧城市的引导,以及虚拟空间对城市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影响关系入手,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初步构想和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郭明俊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8-7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4.
15.
千百年以来,知识不断增长,学术日趋专深,但是智慧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历代的巨传名著中,当代人每每声称他们在艺术和科学的所有领域都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但他们绝少说他们的智慧胜过了先辈。“现代科学”这个词语是无需作任何解释的,可是,如果有谁说现代智慧,那么他大概不得不加个注脚 相似文献
16.
17.
19.
陈昌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分裂的智慧陈昌文人类的智慧活动有一种固有的分裂倾向吗?传统认识论往往强调统一或整合,而很少考察作为统一前提的分裂现象及其原因。习惯于把自己取得的文明成就归功于自己的智慧的人们,把“智慧对行动负责”视为理性世界的基本信条,并把这个信条直接当成区分正常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