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学者史密斯将志愿活动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互助和自助、慈善和为他人提供服务、参与、倡导与运动。这4种志愿活动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曾发生.只是因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不同.每一种类型在不同国家发生的形式有所区别。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志愿活动更侧重于非正式的形式.如互助和自助。相反.发达国家的志愿活动则更显示正式特征。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在一个部门或者团体里一定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同样,大学班级作为一个团体,一定会有一个或者几个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些非正式组织对班级日常管理有重要影响,班级辅导员如果没有重视这些组织的存在和作用将不利于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人认为强制性劳动是不能视为志愿活动的.但因为志愿者活动涉及报酬因素.就出现了一个灰色区域。曾经有人做个一个“广州市民如何看待志愿工作”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对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认为“这是社会责任”的占被调查者的25.4%.认为“因为能倡导社会文明”的占27.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的占13.0%,“热心公益.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的占49.7%.“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占55.1%.“想多学东西”的占20.2%.  相似文献   

4.
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内容包括军事、经济等方面。伴随着这些援助活动,中国政府曾经派遣大量的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的项目及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外派的志愿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群体:一种是人们熟悉的正式群体。如年级、班集体等。另一种是现在有所争议的非正式群体。如:兴趣小组、自发协会、密友小团体、学生沙龙等。近年来,学生非正式群体活动在高校显著发展,使一些人感到忧虑和惊慌。为了正确认识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全高校学生的群体生活,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有必要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一、概念与特点:非正式群体,顾名思意,它是正式群体之外的群体,又可称为非正式团体或组织。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首次提出。本世纪20年代,梅奥受聘于“西方电气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挑选了14名工人在单独的房间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并实行特殊的计件工资。但实验结果,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和志愿行动的参与 ,作为公民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长足的发展 (Ellis&Noyes ,1 978;Douglas ,1 983;Wuthnow ,1 991 ) ,近期更是有学者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 (Salamon ,1 999)。在我国 ,随着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开展 ,这一论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尤其是有关第三部门的理论研究 (王绍光 ,1 999;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 ,1 999;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 ,2 0 0 1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 ,2 0 0 2 ) ,以及针对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14,(36):F0002-F0002
2014年12月5日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亿计志愿者共同的节日,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国际志愿者日主题宣传与实践活动.并于当日在京举办了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标识.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正式青年组织的目标达成会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更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因此,研究青年组织绝不能忽视对非正式青年组织的研究。从我国非正式青年组织的特征看,研究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必要性和难度,甚至超过对正式青年组织的研究。一、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出现及其特征非正式组织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各种文人书社、行帮组织和会道门组织,而非正式青年组织如同正式青年组织一样,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以  相似文献   

9.
前 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国家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地方权力组织① 的变革 ,是权力组织的正式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 ,政府机构改革包括制度的转变、结构的调整、机能的转化、人员的变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从根本上说 ,都涉及到人事的变动 ,因而必然牵涉到组织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机构改革牵涉到每位组织成员的根本利益 ,所以此时组织内的非正式关系网将会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地方权力组织改革过程进行考察 ,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组织内非正式人际关系状态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A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非正式关系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青年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支持因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随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等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郑乐平  李骏 《社会学》2007,(1):18-30
20世纪后半叶,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大陆生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志愿者队伍,上海的志愿活动也显示出了持续的发展态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十余年来的义工发展,为我们透视转型期的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义工发展已进入正式化阶段,这表现于:队伍构成在组织网络、群体特征、功能结构等雏度上的成熟化,义工管理逐渐向专业化、制度化和日常化方向演变的趋势,以优势、创新和整合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正式的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及其下属大队毕竟成立不久,因此还需要借鉴和运用一些发展策略来进一步现代化,这包括管理范式、管理形式、服务理念、组织文化、资源维持、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转变或提升。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民间青年志愿组织自2000年之后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同时面临着管理松散、项目内容缺乏创新、活动经费短缺等问题,需要政府、志愿者组织、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采取切实措施,促使民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和提升省会青年志愿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将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纳入服务记录 与我国的志愿服务记录以服务时长为主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记录表格通常包括两个独特之处:1.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进行价值估值,即计算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的单价和时长,减去志愿者所获得的必要补贴,标注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和机构所节省的经费总额。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09,(9):19-20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有活力的志愿组织.它是在地方青年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的青年志愿活动也走在了前面。  相似文献   

15.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与非营利组织(以下称“第三部门”)有密切联系。1949年以前,香港的第三部门主要可分为本地慈善团体和外国宗教团体两大类。当时,殖民地政府只是有限度地提供一般市民生活的社会服务,诸如教育、医疗等很多公共服务则由第三部门提供。1949年到1960年代,香港的第三部门以本地组织或宗亲组织为主,政府也开始关注社会福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尽管志愿活动的含义纷繁复杂.但透过广泛的理解,我们依然可以总结出志愿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反映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甚至争论的问题,如志愿者的报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非营利组织,即第三部门(Third Sector)在会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简述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会计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通过分析会计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独立性不够、缺乏组织预算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8.
归宏 《公关世界》2009,(12):38-39
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认识、看法、高度是一致的,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推开任何一个企业的门,你一定会看到无处不在的沟通:会议、谈话、活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所谓“沟通”,占据了经理人的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9.
筹款是非营利组织市场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决定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筹款市场大致分为五类,其中个人市场最大,也是国内诸多慈善类非营利组织筹款的主要市场之一。对慈善类草根非营利组织而言,其对个人捐赠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个人市场的筹款能力,也会影响组织的未来发展。本文从个人捐赠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以广州"乐助会"为案例,对其个人捐赠的吸引力进行分析,理清其优势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对L大学2—4年级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高校在校生对志愿精神理解不到位,参与度不高,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在校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为壮大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队伍,必须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并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加强宣传,拓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大学生志愿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