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一篇辨析“艺术形象”概念的文章中曾经指出过:艺术形象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再现性的知觉图象,而是艺术媒介材料结构的幻象,它不是纯粹客体性的对象物,而是在审美活动中转换生成的“意中之象”。从本体意义上说,艺术的存在只是一种媒介材料的结构,只有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它才转换生成为艺术形象。不管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都是如此。因此,艺术形象的生成机制是什么,是我们理解艺术形象的本质必须弄清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用“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来描述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和艺术鉴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艺术非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作品与一般的意识形态作品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存在。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是认识艺术本质的关键。那末,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其载体的性质和意义不同。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都具有感性物质形式,但在意识形态作品中,感性物质形式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工具,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识形态作品是一种意义和符号的联合体,意义是它的本体,符号是一种工具。因此,  相似文献   

3.
诗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味”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作品所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作品“结构”所产生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可分成“指称意义”、“逻辑意义”、“结构意义”三个层次,前两者是艺术形象的语义内容,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认识的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而非审美价值。只有艺术的“结构意义”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得以产生的关键,因为它不是艺术形象直接指证出来的语义内容,而是一种“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超越语言逻辑和形象符号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材料肌理——种心灵的艺术语言,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分析。重新界定了材料肌理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概念,重点阐述了情感体验与材料肌理的关系,并对艺术作品中的材料肌理给予了适当程度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材料肌理已经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视觉语言,它以其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为艺术家和观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空间,成为一种能够用来描述心灵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人的视知觉都会从中感知到一种“力”的存在。“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文艺作品是通过反映客观事物,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所谓表现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形象(不包括音乐艺术形象)是诉诸人的视觉而发挥作用的,具有可感性。这就要求艺术家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6.
“艺术形象”辨林兴宅人们往往把具象艺术的“象”与“艺术形象”的概念混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具象艺术的所谓“象”是一种视觉图象,它只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单元。而“艺术形象”的概念指的应是经过审美转换的“意中之象”,它是艺术作品在欣赏者心中展现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8.
作为源于物质世界的艺术意象,能借助艺术语言物化为艺术形象,物化为艺术作品.艺术语言不仅能够以语言符号的物质形态存在,而且能以语言表象(意象语言)的精神意识方式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论证意象语言存在的事实有助于我们走出扩大艺术意象内涵与外延以及艺术意象向艺术语言单向转化的理论误区,确立艺术意象的本体身份,及艺术意象和艺术语言之间存在的双向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摆在政治经济学面前的问题,“首先是物质生产。”“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所谓自然的,一般的社会生产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  相似文献   

10.
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及其发展史,一直是令人感兴趣而又伤脑筋的问题。艺术社会心理学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贡献。依据艺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艺术起源于交往,并长期作为交往手段而发挥作用。一部艺术门类发展史,就是交往媒介不断转化为艺术媒介、传播手段不断转化为艺术作品、交际技能不断转化为艺术技巧的历史。依据艺术媒介、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的性质,可对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科学的区分;依据它们的演变过程,可以比较准  相似文献   

11.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体他说,就是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方式、再到交流方式的存在。从生活物象到作者心象的创作存在方式创作方式是艺术形象最初的存在方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塑造过程。毫无疑问,作者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2.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13.
一“艺术”这个概念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艺术作品;二、艺术创作活动。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过去对艺术之谜的探讨,侧重前者的多。当然,将艺术作品视作静态的存在,对它的内部结构、性质进行剖析,从而去揭示它的秘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须知,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它的奥秘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来自艺术家特殊的创造活动。人为什么要创造艺术呢?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镌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拔开笼罩在它身上的宗教迷雾,我们发现:这句话揭示了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秘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一)对于文化艺术产品(包括文化艺术创作与文化艺术研究),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我们多只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社会政治性),审美属性(或学术性),很少甚至没有去揭示它的商品属性,这是很不全面的.文化艺术生产也要耗费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产品也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一般也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供人消费因而具有交换价值.文化艺术产品也和物质产品一样,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也一般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在满足了他人的社会需要之后实现的.所以,文艺产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也具有商品属性与商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实践中,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过去长期被人为掩盖着的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已经骤然大显,不正视之必受惩罚.因而,文艺产品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它们之中的某些产品也应该进入市场,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受到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制约.比如,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以维持文艺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也要通过市场调节和公平竞争,引导文艺生产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也要善于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来经营、管理文艺,改变产品流通渠道的单一、狭窄等状况……总之,要实行改革以解放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15.
艺术鉴赏是探讨创作和欣赏、艺术家和读者(观众)的关系的。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其实只能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只有通过读者(观众)的欣赏才算最后完成,也就是说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由于一切艺术品都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产品,而艺术鉴赏者又都是一定社会的成员,这就决定了艺术鉴赏是一种社会现象,借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一桩公共的事情”。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探讨作为社会现象的创作和欣赏的规律。在这方面,鲁迅没有做过系统的论述,但他在若干基本问题上给我们留下了剀切的指示。  相似文献   

16.
(一) 如同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想象的过程一样,任何艺术欣赏的过程,也都是想象的过程。我们把前一种想象称之为创作想象,后一种想象叫作欣赏想象。没有欣赏想象,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欣赏。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同于生活中的形象。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根源,前者是客观的、个别的,后者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不管多么成功,但在直观性、生动性、广阔性、连贯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方面,都是不能与生活形象相比拟的。正因如此,人们在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总要根据作品的“规定情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进某种想象。被马克思称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感受作过如下的比较:“当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它好象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独自地吸引我们注意,难得让我们有想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的过去的可能。但当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主观的回忆的完全自由,而且艺术作品通常都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8.
对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一种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