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劳动活动为基点开辟了解析人本质的新视界。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现实个人”的概念,并吸收黑格尔在主奴辩证法中通过“劳动”将自我意识普遍化的辩证逻辑,建立起具有劳动生成性质的”现实个人“。劳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然而资本逻辑下的“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本质,使得人失去其本身。因此,想要复归具有全面自由的“现实的个人”,就必须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修复。个体获得”自由自觉“的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获得其类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人”是个体和类的统一,也即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由此,人性或人的本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结构,具有双重存在。它事实上有两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类的内在本质或人的一般本性,指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特征。劳动是规定人类内在本质的出发点,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属性直接地蕴涵在劳动过程之中。因此,人类的内在本质是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人的外在本质或个人的现实本质,指的是常驻于主体自身的人类内在本质通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现实形态。对于马克思来说,他要揭示的是有别于人类共性的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别性,从而为个人的解放提供历史根据和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一般(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群体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劳动正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而合理地存在。劳动正义体现了劳动者的“应得”善与“配得”善的统一,人的自由自主的劳动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劳动的内在关系和谐和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共享的统一,个体自我与个体世代的统一,人的现实诉求与永恒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由于劳动和对象的分离使人的劳动活动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中,人对劳动便产生占有或不占有两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丧失对自己劳动的占有即资本主义的片面占有,异化劳动使人成为“非人”。因而,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向真正的人复归的人的本质除具有人的劳动类本质外,还必然具有对劳动的全面占有这一本质规定,这是我们统一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两个著名论断及其全部理论旨归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他认为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过程,它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这便决定了人及活动的社会性,从而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才是实现人本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历史性的人、关系性活动性的人、类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人就是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是个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成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人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一个劳动、生成的本质.人的活动或作为活动的人并不抽象、空虚,有其空间的维度,即共同活动,构成社会;还具有时间的维度,构成历史.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为一种活动性的本质、关系性的本质,胡塞尔更把关系理解为一种原初所与性.人是类存在物,是自我改造、自我生成那样的类存在物.胡塞尔同样认为一种“类人”是可能的,一种“类觉”也是可能的.类人构建起同一个世界,构建起我和他人.类人与个人并不矛盾,指的就是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8.
对异化的考察并非始于马克思。不同的哲学家对异化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是从全新的视角加以考察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工人与劳动生产活动本身的关系、人与自己的类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的根源归于劳动和资产的对立 ,因而认为共产主义因为完成了对私有财产的否定而使人能复归于人的本质———自由 ,从而克服异化问题。所以 ,异化的反面是自由 ,其中包含着人不再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 (P .56) 克服异化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人的丰富性感性的实现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拥有”这么一种感性。[1] (P…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与目标点。人力资源单位传统的“个体”观念,没有把如何深入发掘个人内在潜力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内耗与浪费。人的素质是个人劳动能力构成的基本因素。劳动者个体是人力资源单位的自然形态而非本质形态,我们应该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确定为人的基本素质。这是“科技兴国”这一基本国策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相对应,人类个体也有一个从“人的依赖”向“物的依赖”的发展过程,对物的依赖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所以,独立人格是确立和发展一切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独立人格与个人本位并不是具有等义的范畴,以个人为本位并不是一切市场经济的本性,特别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相反却有违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和目的,并且,它也不是人类个体发展必经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但它所呼唤的是具有新人文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1.
周毅 《阅读与作文》2007,(10):27-27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奋进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深入考察“内卷化”现象的本质、成因,为进一步实现劳动解放,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自觉劳动迈进提供了现实依据。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内卷化”成为异化劳动的起点;拜物教观念扩大了“内卷化”的异化性质;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无法摆脱“内卷化”的异化劳动本质,而社会主义具有扬弃“内卷化”异化劳动本质的社会基础,进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科学劳动和有序竞争,必须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还原拜物教的本质,超越物化追求,树立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既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又是马克思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人们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劳动”概念的理解 ,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阐述 ,明确地指出 ,创造人的劳动是猿类的活动 ,而不是人的生产劳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劳动 ,而是劳动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7,(4):95-99
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追问与回答,人类从未停止过,但直到马克思才科学而又系统地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人的本质。一个是人的类本质,另一个是人的个体本质,这两个本质都立足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不同方面的展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为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既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人获得了生命还不是真正完备的人。人要成为人,必须经历两次双重的生成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变化起着决定作用。人的类本质是社会劳动实践,人的个体本质在于其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所作所为”。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高级动物,是思维的花朵,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  相似文献   

17.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从种间视角去考察人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类本质。但人类天生不是孤栖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因而,马克思又从人际视角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两个视角,则可以说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存在物,人的劳动类本质预示了"我"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目的和第一需要: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这是不必争辩的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幸福离不开人类社会。而人在劳动中产生,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幸福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幸福产生于实践,实践催生幸福。  相似文献   

20.
1.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技术”系统(1),使之发挥高度效率的科学,它为下述问题提供心理学根据: ——技术管理工艺过程的组织的结构; ——为一定的技术作业,选拔在个体心理职业重要素质方面具有必要水平的人; ——对在劳动活动中使用复杂技术装置的人员的职业培训; 工程心理学这门科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门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整个心理表现的独立的心理科学。另一方面,工程心理学还包含着涉及技术结构的技术和工程问题。这些特点是由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技术”系统本质上双重性决定的。 注解(1)“人——技术”系统是作为概括性的概念而运用的。既可以认为它是包括一个人或几个技术装置的系统,也可以把它看做几个人和一些技术的装置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这种双重性,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方法论特点。此外,还应注意到,任何一个“人——技术”系统都是生产力这一大系统中的独特的微成分。所以,“人——技术”系统表现出许多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诸如生产力受到物质的(首先是技术的)和主观的(人的)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