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祥林 《城市》2011,(4):15-21
一、"双核+双子"格局下的京津唐秦城市空间互动分析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构想是在打破传统行政隶属关系条件下以京津两个大都市拉动近京津河北省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构建大北京、大保定、大唐山、大天津的城市互动新格局以期在宏观层面拉动唐山—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城市互动,在这种城市群建设格局下,保定、唐山分别成为京津双核的两翼(如图1)。  相似文献   

2.
孟祥林 《城市》2015,(12):13-19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沧州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沧州位于河北省东部,近邻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是"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根据沧州的区域特点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按照"51+5核"的发展方式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设计,"51"即拐型链、主导链、跳跃链、发展链和扩展链."5核"即廊坊、霸州、任丘、沧州和泊头.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行政区划之间的整合力度,在硬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区划之间的软对接,在与石家庄、保定和天津的关系上,沧州要发展"沧州—石家庄"、"沧州—保定"、"沧州—天津"3条城市走廊.强化沧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一体化实现沧州与大都市之间的融合,以"芭蕉叶"方式整合沧州旅游资源,构造河北省中部"隆起带".  相似文献   

3.
孟祥林 《城市》2012,(12):9-12
一、"一城三星一淀"的"大保定"格局(一)"一城三星一淀"空间设计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保定设计了"一城三星一淀"的区域发展思路。"一城"即保定市,"三星"即满城、徐水和定兴,"一淀"即白洋淀,保定与徐水、满城、清苑3个县城形成依存互动的发展格局,扩大了保定的影响范围。保定位于京  相似文献   

4.
孟祥林 《城市》2014,(10):8-13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城市群"中的三角形关系分析京津冀一体化有多个研究视角,可以从京津冀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审视,也可以从某个区域进行探索。诸多文献在探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的同时,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北京方面。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是京津冀"双核+双子"结构中的"核",在"双核"城市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但北京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观察》2009,(2):190-191
2009年7月3日人民网刊载文章,指出: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网络的建设,京津冀都市圈时空距离越变越“小”,“都市交通圈”正在带动“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省的8个设区城市,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随着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相继通车以及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京津冀城市距离将进一步拉近,  相似文献   

6.
江曼琦  唐茂华 《城市》2006,(6):21-24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都市圈,是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根据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其在地域空间组成上包括北京、天津双核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城市.随着都市圈经济的不断深化,加强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功能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市场驱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各地区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加强京津两大核心城市的合作发展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正京津联动发展是中央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难度最大的问题。而京津联动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京津功能定位的协调问题。在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确定后,天津的定位问题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一、中央对天津两次大的定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定位问题的分析1996年,国家进入"九五"计划时期,将环渤海地区列为7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的第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北京和天津的"大城市病"问题以及河北作为京津冀的发展短板问题,均要求京津冀拓展发展新空间.笔者从经济增长、 结构优化和区位条件3个方面分析出下一步京津冀应该拓展的发展新空间是保定、 廊坊和沧州,并指出了三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强调京津冀发展新空间时要联合治理环境污染、 加强人才支撑、 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孟祥林 《城市》2015,(1):26-32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承德的位置关系与发展定位 (一)承德在京津冀的位置关系 承德是河北省北部的省辖市,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避暑胜地,1998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也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承德(包括张家口)还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在京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京、津、冀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孟祥林 《城市》2015,(5):8-14
京津冀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最终需要构建“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为了充分发展京、津两个大都市的辐射力,北京和天津都需要构建自身的城市体系。天津城市体系是以天津为核心,以沧州、唐山和廊坊为子核心的“一核+三星”结构,这个城市体系需要根据津北、津西、津南和滨海地区的发展条件分别构建津北子城市体系、津西子城市体系、津南子城市体系和滨海城市廊道。根据天津与周围河北省区域的区位关系,天津城市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近天津区”和“远天津区”两个步骤逐渐发展,使得唐山和沧州通过唐山C环和沧州C环分别在津南和津东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构建天津城市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从天津行政区划内部进行城市布局外,还需要通过“软区划”方式扩展天津向河北省的直接影响力,构建广域天津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王垚  年猛 《城市》2018,(8):3-15
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省中小城市尤其是邻近京津的区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区域竞争加剧也为形成良性与分工合理的区域合作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在分析和总结近年来涿州市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涿州市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区域合作原则及总体思路,重点剖析涿州市与北京市、天津市、 河北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关系和重点合作领域,为河北省其他中小城市如何参与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孟祥林 《城市》2016,(5):41-47
石家庄是京南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城四星”的石家庄城市团需要通过与保定整合并不断向东侧扩展,才能够与京津大都市形成鼎足发展格局.以石家庄为中心向外围空间扩展需要分四步进行,分别扩展到C1环、C2环、C3环和C4环,从而更好地与京津大都市进行对接,在冀中南区域内形成“弓弦+弓背”的城市体系:“弓弦”即“石家庄+保定”城市链, “弓背”即“石家庄+辛集+安平+蠡县+清苑+保定”弧形链.“弓弦”与“弓背”在石家庄、保定会合,此间由于“唐县—望都—安国—安平”链和“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链的构建,安平会成为“弓背”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并且新乐和望都也会在“弓弦+弓背”城市体系中发挥较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流向过于集中、分配不均衡的两极分化现状。北京、天津一直是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就业竞相追逐的地方,河北省则是被冷落的区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北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和"三位一体"协同合作,规范就业市场等,吸引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河北省,为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孟祥林 《城市》2015,(8):3-11
唐山是京津东侧的第一个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京津冀地区中,唐山是进行“分散发展”的典型城市,唐山以主城区为核心,在外围空间发展起了丰润、古冶和曹妃甸3个新区,成为“大唐山”的3个经济增长点。为了进一步扩大唐山的影响力,笔者建议按照“二C+一带”的发展模式构建“大唐山”。与此同时在“京唐轴”上要强化宝坻,在“津唐轴”上要强化宁河,使“二C”向两侧扩展,“两轴”与“一带”统筹发展,强化津廊、京廊、唐秦的软区划建设,使“大唐山”成为京津东侧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孟祥林 《城市》2014,(8):15-22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的发展状态与区域经济学依据(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廊坊的发展状态分析京、津、冀三地虽然分属3个不同行政区划,但无论从历史沿革角度看,还是从地缘关系看,三地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从该区域分割为3个行政区划后,京、津依托大都市的优势,在发展势头上很快超过了河北省。河北省11个中等城市中,保定、唐山、张家  相似文献   

16.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唐保城市体系构建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孟祥林 《城市》2009,(4):33-40
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具有经济合作的空间优势.但这种优势因为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限制而导致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格局。京津经济发展与河北省近京津地区经济的有效融合可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分层次进行。如图1.在两个三角形中,京保与京唐的距离、京石与秦石的距离几乎相当。天津几乎在唐保、秦石的中间。北京-廊坊-天津一线几乎将两个三角形等分。  相似文献   

17.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后,笔者提出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深入研究河北省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现状,分析和讨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与国外比较,挖掘我国在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林 《城市》2008,(6):12-17
一、双核城市群背景下的京津冀经济依存分析 北京和天津在空间上临近、在经济上相互影响.构成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双核城市群.京津的直接影响范围涉及蒙南、晋东、冀北、辽西等地。如图1所示.受京津强烈影响的区域是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这一由虚线围成的范围.该区域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孟祥林 《城市》2009,(9):6-12
长期以来.京津冀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巨大落差,传统行政区划概念下的地方保护主义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京津冀地缘联系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应该并且能够得到统合发展,在充分整合电信、金融、交通等多种服务并充分进行文化融合的情况下,将河北省“一分为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核心的京津冀亚城市体系,是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