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宁安满族关氏家祭礼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在满族古老的萨满教信仰,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祭祀风俗.宁安关氏家族是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其家祭礼俗中,我们可以管窥到满族古老风俗发展、演进的文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陈永春 《民族论坛》2013,(5X):46-48
萨满教神歌是萨满教信仰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是萨满教观念的文学表现形态。由萨满教宗教观所决定,蒙古族与满族萨满教神歌以敬请供奉的神灵为主线,通过祭祀求福、治病驱魔和历史回顾及生殖崇拜等内容,传达着对生命永恒的赞美与渴望,表现出相似的民族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神歌是萨满教信仰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是萨满教观念的文学表现形态。由萨满教宗教观所决定,蒙古族与满族萨满教神歌以敬请供奉的神灵为主线,通过祭祀求福、治病驱魔和历史回顾及生殖崇拜等内容,传达着对生命永恒的赞美与渴望,表现出相似的民族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万神殿"中,天穹神祗始终占据显赫的地位.可以说,萨满教初兴时期就产生的原始的天穹观念是其宗教思想的基石.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多有探研,对萨满教的文化特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的某些学者认为"天神作为综合概念的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并且具体指出:蒙古族与满族"由于他们早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曾建立过国家,出现了统治一切的帝王,从而他们的萨满教中也就有了天神的信仰,在这些民族中,萨满教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逐渐转到一个天神上来",甚而断言:"清初满族的萨满教已是以天神为主的一神教".显然,这些论断认为"天神"  相似文献   

5.
论满族民歌     
一探讨满族民歌之源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民歌史料有限,另一方面年代久远,许多满族古歌已经失传.从现有的各类满族民歌来看,萨满教神歌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满族民歌样式.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早期民歌的某些特征,是我们研究满族古歌,探求满族民歌之源的极好材料.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基本内容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满族及其先人对萨满教的信仰是由来以久的.从先秦到清代,他们虽然历世几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7.
乌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都敬拜乌麦女神.乌麦是古老的萨满教神灵之一,时至今日,我国北方各民族中乌麦信仰还很普遍,但对这样一个遍布萨满教文化区域内各民族普遍信奉的乌麦神,我们国内至今没有专门研究,本文在参阅以往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蒙古族等萨满文化中所得,指出乌麦信仰在女性生殖崇拜、灵魂信仰、萨满祭祀、光明神崇拜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并指出乌麦神的具体功能和她的萨满教巫祖地位.  相似文献   

8.
满族民间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纺织品上完成的平面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刺绣是一种“绘画”艺术。其中,满族的枕头顶刺绣最为精彩:数量多、品类多、绣工精、传世多,珍贵的是,许多绣品以萨满文化为主题。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随之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国的满族历史上信奉萨满教,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萨满文化,枕头顶刺绣是其中的姣姣者。在中国,枕头的历史可谓久远了,从遗存下来的实物证明,中国的枕头有瓷枕、陶枕、木枕、竹枕、石枕、布枕等。在北方,因气候寒冷,均使用布枕,睡觉时枕在头下,枕头能护住双…  相似文献   

9.
郭淑云 《民族研究》2007,1(4):91-100
萨满生理和心理问题研究是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主要围绕萨满其人、萨满出神术及"脱魂、附体论"和萨满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梳理国外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国外萨满教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开展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萨满神话是通古斯一满语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历史沉积和文化痕迹,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它从古至今一直口头传承于该语族萨满之间,直到当代经一些学者采录、翻译、整理,才公诸于世。萨满神话的传承者和保存者是该语族的萨满。传承特点有二:第一是属于秘密传,上一代萨满传给下一代萨满。如满族萨满神话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只有德高望重的萨满或氏族。部落首领方可传讲,其在严感与神秘性一直保留到近世……以原始文化为基础的萨满教最忌泄漏萨满自身的秘密。”①因此,这些在氏族部落内单传、秘传的萨满神话,在过去一些史书文献中根…  相似文献   

11.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其中“社会记忆”作为一种广泛和深远意义的社会现象,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记忆”的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其中,进一步促进满汉的"涵化"。  相似文献   

14.
祭祀仪式与饮食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围绕食物供品发生的献祭行为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具有特殊的符号意指功能和象征意涵。在人神之间求索酬报活动中,白花村客家人承袭了一系列传递其思维模式的食物供品献祭体系,并通过形状、属性、"谐音类比规则"来隐喻祈福禳灾的心理需求,隐含了客家人基于联想的象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梁竹  郭敏 《民族学刊》2010,1(2):121-128,165-166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特别是丧葬仪式——道场。而彭水道场,是融溶了儒家忠孝观、释家轮回观以及佛教思想的一种宗教仪式活动,主要用于丧事祭奠超度亡灵,是彭水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民族语言习俗的渗溶,极具地域民族特色。在道场仪式当中,几乎都是以敲唱的形式为主,道场中所唱的《满庭芳》、《柳含烟》、《南乡子》等词牌和旋律以及他们的唱腔与仪式形式结合在一起,极具表演性,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从道场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彭水土家人的生死观。而且,现在已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表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尼夫赫人的宇宙观和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总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节作为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节日内容的精髓.哈节的各种仪式,表现了京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哈节寄托了京族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哈节反映了京族浓厚的怀祖追宗的历史意识;海洋文化贯穿于哈节的始终,表现了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四年多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活动的田野观察,本文简要呈现了文艺队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从日常生活及仪式中抽离出来的"为展演的"歌舞,在现代旅游背景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产品.表达原有价值观念的减弱及经济利益诉求的加大是这些歌舞活动意义变化的基本方面.村民最终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展演者报酬递增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这类艺术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族群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维持族内的文化认同,又要接纳强势的外族文化,才能确保本族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如何抉择并保证两种甚至多种认同互不冲突,招郎仪式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仪式中展示的建构族内、族际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体现出瑶族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和可能建构族群文化认同。它是瑶族在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又灵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是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的重要发展阶段。有唐一代,金齿诸蛮各民族与扑子蛮、望蛮、三濮分别从汉晋时期的鸠僚、闽濮中渐次分化发展出来而见于史载。学界对其族属源流尚有不同观点且对其变迁与发展研究不够。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言,金齿诸蛮主要经历了"同源-异流-同源"的发展历程,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扑子蛮、望蛮、三濮则主要经过了"同源-异流-异流"的发展历程,是今天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其变迁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名称的变化,更是其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反映,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生动进程。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居地相连、关系密切,由于其分布的特殊地理区位而成为唐宋时期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西南门户,并为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南诏国大理国的局部统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