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庭共同生产经营和储蓄的财产 ,因现行法的忽略 ,常不能明确归属和利用关系 ,致出现纠纷后往往令法官颇感棘手。本文通过对我国处理家庭财产关系的习惯法的描述 ,并指出在现代化的经济、观念、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下 ,习惯法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欲借助法律的形式为家庭财产关系提出多元化的建议方案 ,以期理顺财产关系、确保家庭成员合法之财产权益 ,促进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睦。  相似文献   

2.
论共有制     
本文把扬弃个人所有权而构造共同所有权的产权制度称为共有制。共有制的本质是一个所有权,即共同所有权,不存在“双重所有权”,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的本义是共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共同所有权的分权构造是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的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通常以物权共有理论来诠释专利权共有。实际上,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的共有在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确权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物权共有的一般理论并不适合简单地应用在专利权共有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通常以物权共有理论来诠释专利权共有。实际上,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的共有在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确权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物权共有的一般理论并不适合简单地应用在专利权共有上。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税法与社会保障法上.建立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财产权,加强公民私权意识尤其是财产权意识,树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与和谐社会相吻合的法律理念.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不仅会成为每位公民、每个家庭缴纳个人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等财产税的基础,也会成为个人和家庭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的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分层次、庞大的系统工程.近期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公务员家庭财产申报法>,时机成熟后再制定我国的<税收基本法>,规范除公务员以外的其他公民家庭财产申报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根据本辖区公民的具体情况,分别实施管理.全国范围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基本建立后,应及时制定与实施我国的<遗产与赠与税法>和<社会保障与福利法>,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等.这也许是我国建立健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共有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按照法律或者依据约定,对区分所有建筑物中不属于各业主单独所有的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处分权。该共有权具有多重性、从属性、不可分性的特征,其性质应该按份共有,其客体范围的确定具复杂性,共有人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同于一般共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资本一元股份制的高级形式较之初级形式要先进、优越得多,但公平仍只是表面的,不彻底的,其局限性归根结底就在于,差异共有制仍是片面的、单向的,即只是凭借资本所有权对利润的差异共有,而尚未实现资本、劳动对利润的双重差异共有。在二元股份制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能够不受限制地与其劳动贡献成比例增长,这就造成了革命性的收入分配格局。三元股份制必然发展二元股份制固有的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克服其局限性,是最健全的差异共有制。产权改革的实质,就是从过去产权混沌不清的无差异共有制过渡到产权明晰的差异共有制。“股份合作制”的本质或终极目标,就是健全的或全方位的差异共有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职务发明专利权共有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利法规定了职务发明创造取得的专利权归单位的原则 ,这在客观上挫伤了发明创造人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既然职务发明创造的过程主要是以私人活动为其特征 ,就应具有私法的内涵。建议专利法在修订时借鉴外国的经验 ,将职务发明创造取得的专利权改为发明人与其单位双方共有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以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为特征的共同共有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各种形态的共有归根结底均是按份共有。应当摒弃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划分,在《物权法》中单列一章规定共有的一般规则,谋求对共有的统一规制。合伙财产共有、遗产共有、夫妻财产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共有、船舶共有与普通共有虽有差异,但仍然属于按份共有,对于其某些方面的个性,可以通过单行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0.
股权共有是公司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利样态。中国《民法典》和《公司法》均未对股权共有做出规定,致使股权共有的法律规制在“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下出现“立法缺失”和“司法失序”的双重困境。资格共有是股权共有中最具特色的核心内涵,也是其有别于民法上物的共有和一般性权利共有的本质特征所在,从而构成股权共有入法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中国司法实践中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和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地区)的相关立法梳理,概括出股权共有的立法要点为共有人显名、共有代表人和共有股权行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国情的股权共有立法范式与规范构造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现代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也可以有多元化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只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只有产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股份制企业,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果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过程中,就很可能走上私有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规确立公众参与立法制度,这对于改变以往我国封闭式的立法程序、促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这项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咨询制度萌芽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60年代时因涉及环境规划的问题逐步确立了公众咨询制度,上个世纪末加拿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完善了这种制度。实践中,公众咨询程序一般经历这样几个步骤:咨询目标的确立、咨询计划的拟定、咨询通知的发布、公众评议的征集、咨询报告的形成以及咨询意见的反馈等。该程序的典型特色是注重咨询方式的多元化,注重结果的跟进与评估,注重更为实质的参与以及注重程序本身的公开与透明,从而被评价为OECD成员国的"最佳实践"。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当前航道法起草工作的大背景,针对航道法与航运法合并立法的立法思路,从航道的公物属性出发,依托公物法的理论框架推导出航道法的立法框架,提出航道法立法的新思路。这一立法思路体现了航道的公物特色,重整了航道领域内的相关制度逻辑,增加了航道立法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刑法修订引发的社会公众参与热情不断升温,刑事立法的公众参与对于提升立法公信力、促进刑事法治的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刑事立法中公众参与不是要求立法者一味依从民意冲动立法,因为谁能代表社会公众的命题尚需解答。社会公众对刑事立法的参与反映了其对刑事法律的期待,但是,这种期待能否转换为法律则需要立法者以高度的理性来面对,必须考虑这种期待是否符合刑法原理、制度设计以及立法技术等因素。刑事立法的专业化、精英化与民意表达的大众化存在着紧张关系,应当维护立法权威,加强刑事立法的体系化,刑事立法公众参与应当具有一定限度。1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现行公益诉讼立法模式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独立性的确立依据,分析公益诉讼的立法模式类型,探讨“基本法+单行法”立法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公益诉讼立法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但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它有正确的理解.为此,要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并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冲破了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破除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条理解;找到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论述了股份制为什么能够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阐述了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理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大特色乃是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所共同持有的公有制跟市场经济二者决不相容的教条 ,实现重大突破 ;在实践上 ,中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乃是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国企改革在公有制基础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微观经济基础。中国通过实践找到了这一条道路 :“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政企分开”。为此 ,必须将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跟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分开 ,改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进而建立新的公有制形式———基金所有制 (或社会所有制 )。这就要求政府职能改革与国企改革互动。目前政企分而不断的局面若久拖不决 ,易产生“权贵资本家”。  相似文献   

20.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使非公有制企业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就成为摆在财政部门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