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雪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1):120-120
近年来,犯罪客体理论成为我国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明确犯罪客体要件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犯罪客体的地位和作用,从现象看本质,揭示犯罪客体的客观实质。 相似文献
2.
王妍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9):103-103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范畴。学者们对犯罪客体持不同观点。伴随着对犯罪客体本质含义的不同认识,也引起了犯罪客体在犯罪各构成地位的问题争论。但是,在法治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宏伟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9):96-97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国内学者对于犯罪客体的认识也不相同,文中提出了自己对犯罪客体概念及界定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5.
黄宁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9):89-89
对于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否包含违法性认识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刑法学界引起了一片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违法性认识内涵的理解.不同的理解致使对于故意犯罪中的明知包括内容也不禁相同。一般来说,违法性认识可分为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形式违法性,指违反刑事法规范,即违背了实定法的规定。而实质违法性,则是指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或是对法律规范、法律秩序的违反。 相似文献
6.
申志国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12):142-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明确规定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这是我国立法机关应对器官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一大举措。但由于刑法修正案八对该罪的规定系简单罪状,无具体描述.一系列问题有待权威解释。本文中.笔者将对本罪的犯罪构成这方面发表一下个人拙见。 相似文献
7.
郭蕾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1):76-76
在刑法学理论研究中,社会危害性是否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是否突破了罪刑法定原则的界限、社会危害性在犯罪概念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都是学者们争相热议的话题。将社会危害性纳入我国犯罪构成中.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客体的研究。使社会危害性的研究趋于具体.而且使犯罪客体在定罪的过程中具备了明确的认定标准.这对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5)
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诉讼时效制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是我国大陆地区的现行法律规范尚未对此作出任何规定,致使时效制度难以发挥立法者所预期的作用,亦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不清,相当的权利很难得到保护,致使法律的权威性降低,司法不公。本文拟通过对诉讼时效是否存在客体,诉讼时效范围的论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共同受贿犯罪的含义受贿罪的主体是比较特殊,即行为人除具备犯罪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之外,还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特定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特殊身份是受贿罪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非国家工作人员由于不具备这种特定的法律身份, 相似文献
11.
非法采矿行为,是指单位或个人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采矿条件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行为。通常缺乏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因而在非法采矿过程中时常伴有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这就涉及到非法采矿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区分问题。笔者认为,要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从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阐明三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刑法典第134条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 相似文献
1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3)
现在金融犯罪已经出现了新的形势,即通过运用互联网络进行金融犯罪。而且网络金融犯罪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了金融领域的秩序。我国的网络金融犯罪出现了手段智能化、犯罪成本低和高收益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网络金融犯罪主要特点,在罪名的认定上,使其合理归罪,做到罪责刑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毒苹果”的毒源是多方面的,但无不和家庭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的缺失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原因寻求根本,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让“苹果”不再染毒、中毒、传毒。 相似文献
14.
徐梁毓得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9):91-91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据此,犯罪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 相似文献
15.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以人为本思想,要准确认识以人为本的三个层次客体:在现实层次上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为本,在基本层次上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在最高层次上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犯罪状态,但是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定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若能切实把握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限及区别,即可以避免确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的犯罪的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那些在可以继续犯罪的情况下而发自内心的放弃犯罪,弃恶从善的行为人得到法律的宽容,从而可以减轻法律的处罚。本文旨在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定义出发,分别分析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特征,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相同与差异中更好地界定这两种未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交际》2016,(8)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高速发展和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分析犯罪行为和预测社会安全度的显著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个犯罪行为被定性后,犯罪主体心理的剖析研究不仅可以起到定罪量刑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验证客观证据的合法可采性。在学术领域中,学者们通过探索与研究犯罪人的目的和心理,并结合实际来归纳犯罪类型,分析犯罪形式、预测犯罪趋势、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达到控制社会犯罪率的目的。因此,犯罪的研究早已离不开对个体心理的分析。笔者通过动机心理学中的核心解释,结合当下中国的犯罪论体系进行说明,分析一个动机演化成为犯罪心理并付诸犯罪行动的过程,构建相应的犯罪倾向图形模型,对犯罪行为的产生的机率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