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公证制度     
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各种法律行为以及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或事实,按照法定程序,确认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种活动。所谓法律行为,是指能够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所谓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所谓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是指具有法律证明性质的文书。公证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公证的任务、原则、效力  相似文献   

2.
时效,是法律规定的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因为它是根据法律的规定,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对物的实际占有或对债权的不行使)的不间断地持续存在和一定的时间经过和到来为条件,从而产生权利的取得和消灭的法律后果。因而,时效又是构成原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3.
李伯军 《理论界》2006,(7):226-227
在当代国际法中,由于其国际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主要依据条约,即多方法律行为,因此,国际法中的单方法律行为比较有限,这也正是大部分学者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对于这类单方法律行为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其一,单方法律行为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法律后果;其二,该类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社会成员对于现时国际法规则的价值取向;其三,这类行为还可被视为国际法的一个辅助性渊源。  相似文献   

4.
情事变更重述——以5·12震灾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可抗力"大概是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在众多法律术语中瞬时反应出来的对该事件最为贴近的描述,但是,就如同这一过于平直而理性的术语显然不足以表达法律人在面对这种大灾难时所应具有的感性立场一样,即使在严谨的法律适用和法学思维中,这一概念和规则也远不能涵摄震后民事纠纷所因应的制度.以震后救济的法律实践为契机,基于固有的不可抗力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对合同法情事变更规则的旧话重提得以再度浮现. 一汶川地震属于基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对于履行中的合同而言,类似地震这样的法律事实必定能够引起相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在民法的履行障碍解决规则当中,上述能够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被并列为不可抗力、情事变更、商业风险等概念,并因此附随相应的后果.其中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最为显著,各国法上也往往将此二者同时加以规定,至少,在论及不可抗力时,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各自范围及相互关系是无法避免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混同是债消灭的原因之一 ,是某一具体之债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合为一体 ,致债的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互负债务的男女只有在结婚后约定婚前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才会发生债的混同。在特定情形下 ,为维护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不产生混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可分成潜在的产生与实际的产生两种形态。两者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前者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情况 ,就自然应适用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 ;后者是指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上 ,主体还要有积极的主张 ,并督促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运行。作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后积极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去主张应有权利 ,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它强调了当事人的行为对实际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对明确、固定各自权利义务并催促实现权利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还可以促进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律关系概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任何一种法律关系的存在,都是以相应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要素,以及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事实。没有刑事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刑事法律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撒开刑事法律规范空谈刑事法律关系。而刑事法律,作为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理应成为我们科学界定刑事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刑事法学界对刑事法律的处延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刑事法律概念的不统一。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刑事法律有狭义的刑事法律、一般意义上的刑事法律和广义上的刑事法律三种概念…  相似文献   

8.
民法虽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法律部门,但是,民法同其他法律部门一样,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规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民法不过是所有制发展到一定阶  相似文献   

9.
略论我国行政契约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芳 《兰州学刊》2002,(5):73-74,95
本文作者从一则简单的案例出发 ,引出了我国行政契约的认定标准这一问题。在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两大法系诸多国家的认定标准之后 ,提出了我国行政契约的认定标准 ,即行政契约是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 ,旨在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  相似文献   

10.
一、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所谓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应当或者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物权是对世权,具有排他性,物权的变动,直接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因此,物权的存在及变动就不应仅仅存在于物权变动的当事人的观念中,物权的归属及内容即物权的现状如何,应有能从外部加以认识的表征,使物权法律关系据此得以透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消灭家庭”思想包含着三重维度,从宗教批判维度看,世俗家庭是“神圣家族”即宗教世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消灭“世俗家庭”就是消灭使宗教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成为必需品,“消灭家庭”需要在变革生产方式基础上消灭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属性;从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所产生的家庭关系是私有财产关系即支配关系,“消灭家庭”这一思想需要消灭家庭中的剥削压迫,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并不是指消灭家庭这一制度,而是要推动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指向是在生产关系变革、家庭关系变革基础上人的关系的重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并不相悖,现代家庭建设正是“消灭家庭”的实现过程,只有正确把握“消灭家庭”的历史进程与当下家庭建设的关系,才能构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家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时效制度是民法中一项很重要的法律制度。根据其成立的要求和发生权利、义务变动的法律后果不同,时效制度可分为取得时效制度和消灭时效制度。凡一定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期取得权利的叫取得时效(或叫占有时效);凡一定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期的持续而丧失权利称为消灭时效(或称诉讼时效)。对于这两种时效制度,我国法学界意见不一,特别是对取得时效制度分歧更大。大多数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如果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把他人的财物占有归自己,此乃不义之财,与我国“物归原主”的传统美德相矛盾;对提倡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不…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过程中,表述案件生活事实的日常语言必须被置换为表述法律事实的法律语言。这种置换之所以能够,基础在于两种语言在意义上具有共通性,而法律职业者拥有双重语言技能则为其提供了可能性。置换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包括:在个案中置换;通过分析法律术语所使用的不同定义方法进行置换。多种原因将导致置换难题,包括:法律语言与外在事实之间存在"一多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法律语言多义;法律语言具有价值主导性;立法者不能如实表达立法意图;日常语言的发展性与法律语言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4.
取得时效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得时效制度研究文浩明时效制度是各国民法普遍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根据一定事实状态的经过是取得某种权利还是丧失某种权利,时效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类。凡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期间以后...  相似文献   

15.
亲属法(Law of domestic relations; Familien recht)一词在比较法和法制史的领域内,常常被赋予不同的涵义。一般认为,亲属法是规定亲属关系、家长家属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规定亲属或家长家属身份的发生、变更、消灭,以及基于上述身份关系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亲属法的发展变化无疑表现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中国亲属法从奴隶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运动,则具有与西方亲属法不同的特质。中国古代的亲属是极为典型的身份法。以家族主义为核心,以名分等级为特征的儒家礼教和宗法思想深深地积淀  相似文献   

16.
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为权利人请求法院强制保护其权利的消灭和义务人抗辩权的产生,请求法院强制保护的权利的消灭与抗辩权的产生在法律关系中是统一体。债的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已登记的不动产以及排除妨碍请求权和预防妨碍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而未登记的不动产和动产应适用诉讼时效;人身权上的请求权不能作为诉讼时效客体。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关系理论分析,资产重组的实质是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由于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同,因而资产重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类型也有所不同。资产重组涉及的一般法律问题包括产权界定、权利转换、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我国当前进行的资产重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证券市场有关,另一类与证券市场无关。可以适用的具体法律、法规、规定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法、国有资产法、破产法、民法、知识产权法、有关指导性政策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敌意收购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是经过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而引起股权变更的一种法律事实。由于每一起敌意收购都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敌意收购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 ,本文从分析敌意收购法律关系入手 ,对敌意收购立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法律制度框架作了较为深透的分析 ,同时亦就我国《证券法》对敌意收购规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之一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我国已有的教育法为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在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能力的认识上 ,在对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理解上 ,在对教育法与教育政策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此 ,我们有必要从法理上进行分析。一、学校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需要统一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与法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活动的必要前提。权利能力是指人身和财产方面能够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 ,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第44条确立的农用地转用审批行为,是从程序层面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制度保障。变更农用地用途管制须遵守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这由此确立了农用地用途变更许可制度。在法权逻辑层面,应将农用地用途变更许可行为归结为农用地开发许可法律制度的范畴。以农用地开发许可权的法律属性来定性农用地转用审批行为,可避免农用地转用审批这一事实行为游离于法律思维之外,而处于文本层面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