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道”作为人们生存的法宝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基于对老庄之“道”独到的把握与体认,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援道入儒,其宇宙生成观、自然观、名节观无不闪烁着道家天和、人和、境和等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2.
老庄道论的宇宙论内涵李霞关键词:道,本原,本质,本体,本因“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和中心范畴,道论在老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其宇宙论含义,学者们均释为宇宙之本,笔者很是赞同;而对此“本”的含义,又大多释为“本原”。笔者认为,此“本”不仅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3.
老庄道言观强调道是终极性的最高存在,言却具有非圆满自足的局限性,故“道不可言”。只有消解了名实对应关系,并借助象与意为中介,言才能指向道、通向道。由此,通过有限的语言指向无限永恒的宇宙生命,便是老庄道言观的美学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老庄思想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虽然“独尊儒术”,但是他在构建其理论学说大厦的时候亦灵活地吸收了老庄的一些思想来为自己服务。本文试图从宇宙天道理论的建构、“无为而有为”的君之道、重生养命理念的继承三方面入手,来分析老庄思想对董仲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弼等人授道入儒开创玄学,史家既谓之“祖述老庄”,义称为“新道学”,那是有根据的。王弼对于老庄哲学确是既继承保持又改造发展的。他们一多关系(本体与万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思想的差异,集中表现了其哲学逻辑框架的不同,并从而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某些特征。一先秦,老子以精神性的“道”作为本原,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它。老庄都把“道”作为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整体置于万有之外、之上。在发生论上,讲道派生万物,万物有限,所以毁坏了道。在运动观上,讲道作为“外在  相似文献   

6.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7.
老庄之道与言意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道主要指宇宙本体及其永恒存在的规律 ,而意是人们对宇宙本体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 ,言又是意的表现形式。由于道本身的复杂性、精微性和玄妙性、无限性 ,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它 ,更不可能用语言完美地表现它。因此 ,言不尽意是绝对的 ,言能尽意是相对的。老庄明知道不可言却又连篇累牍言道的行为并不矛盾 ,他们在宇宙的伟力前感到了自身的渺小 ,因而在无法完美描绘彼岸世界之道的大前提下 ,勉为其难地对此岸世界之道进行了详尽描述 ,文章认为这是领会老庄之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先秦道家学派老庄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宇宙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的比较分析入手,论述了“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涵义上的相通之处,阐明了“道”与赫拉克利特的“火”、“逻各斯”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法含义。并对道家学说以道路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与古希腊哲学以语言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作了对比性描述。  相似文献   

9.
老庄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可有可无的影子,庄子提出“卮言”和“不言之言”,试图把语言的自性完全消解到存在之中。然而语言具有自己的生命,它常常突显自己,而遮蔽了本真的存在或道。在老庄贬低语言的各种表述后面潜藏着对语言的惧怕和警觉。老子追寻宇宙的本体即道,认为道存在于语言之外,因此主张“无言”,庄子从“有言”的认识论入手把道从客观的本体内在化为人的精神境界,然而庄子并没有因此而突破本体论的语言观,因为他仅仅注意到语言的遮蔽性,而忽视了语言对存在的彰显。在庄子那里,道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仍然被保存在“无言”之中。然而,正是“无言”的追求激发了言说的激情。于是,道在“有言”与“无言”中显现  相似文献   

10.
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不拘泥于宇宙的生成论,而是留连于存在本体,舍物象、超时空,研究天地万物之真际。玄学的这一特点与中国古典文人所苦心经营的超然独绝、简约玄澹的艺术精神不期而合。为什么玄学会特别富于艺术精神呢?因为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作为主导精神,只要将老庄“道”的思想与艺术精神内在的关系解释清楚,玄学与艺术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2.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老庄的“道学”是一种反文化现象。“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不能按照传统的常规的语言观、思维观、真理观去理解和解释。“非常道”、“非常名”乃是运用反常的语言 ,进行反常的思维和判断 ,它是老庄道学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老庄论辨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治内救世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范畴,究竟何为"道",古今有诸多观点。本文试图用"玉米"和"白菜"类比识别老庄之"道"。天道观中,老子侧重"道"为宇宙万物本源,庄子凸现"道"的世界万物整体;致知论中,老子视"道"为追思存在,庄子悟"道"为自由世界体验。天道观、致知论,老子强调"道"不同于物,俨如"玉米",留给大家美好的期望;而庄子强调"道"不与物二致,俨如"白菜",叶子与白菜同为一体,不舍不弃。"玉米"与"白菜"的区别可能就是老庄"道"之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 先生在述及庄子的道时,有一段颇精到的话:“庄子以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没有比它更根本的东西,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它超越时空而又无所不在。它自本自根,但又生成万物。万物既出于道,道又无所不在,故万物可说是道的化身。所以,万物有变化,唯道不变,万物皆相对的,道才是绝对的。”这段话正可归纳庄子道的实性,即道的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统一。老庄同为道家又都  相似文献   

18.
道家是以老庄思想为源头的哲学派系。道家的宇宙观发轫于春秋,经两汉魏晋兴起,至隋唐五代成就重玄,后于明清汇 融同源。道家的宇宙生成观前后相继,但不同时期观点主张不同,肇始于老子的“道”论,继之庄周的“气化”论及文子等的“浑 一”论“、太一”论,再有王弼的“无”论,发展为成玄英的“气论”,终结于宋明以降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9.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已成融合之势,释、道二学日益渗透于正统儒家思想中。王畿作为心学派王守仁的得意门生,其思想颇受老庄影响,特别是在本体论架构中,即关于对“道”的虚无性、自然性的继承和主体性思路的延伸方面流露出明显的道家痕迹。与此同时,王畿对老庄思想中不合儒家价值信念的地方予以了批判和改造,体现在功夫论中“自信良知”学说与老庄“绝圣弃智”观点的分道扬镳,及由此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态度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0.
老庄的“道”本体论及其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其“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