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区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在区域关系上也出现了令人关切的问题,如坚实的贸易封锁、强烈的资源争夺以及区域间差距的重新拉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影响全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改革,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分析与思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一直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但不同区域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由于影响要素繁多而难以从一种视角予以解释。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着眼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单纯以人力资本数量指标难以有效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问题,有必要将人力资本承载个体与其行为模式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而体现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效,历史上形成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及其顺序的选择,较好地解决了福建长期存在的产业发展比例失调和断后的问题;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区域间产业分工格局,由垂直分工主导型向水平分工主导型转化,缩小了区域间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差距,推动了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旧的产业结构矛盾的初步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向轻型化。八十年代以来,福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强烈的轻型化倾向。在过去十年中,福建区域产业结构轻型化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其一是  相似文献   

5.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传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传递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增长极”的提出、经济增长在区域间传递的效应分析、区域间要素传递的分析等三个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有效传递 ;从区域传递角度 ,探讨市场作用与政府干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耦合机制 ;对转轨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传递机制的系统研究 ,是实现西部开发和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低碳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认识,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方法和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低碳背景下广东四大区域及各地级市间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2年始,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如四大区域间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阶段信息传递博弈模型论证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存在性和产生的内在机理,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的外在压力,地方财政收益变化是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的加油阀,区域间外部竞争压力使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成为必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是地方政府在新经济增长格局下满足其政治晋升和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区域间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问题,也不再是区域内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注重要素的综合利用阻及发展条件与发展路径的协调一致,考虑一体化的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基于要素适宜度,设计和度量区域协调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10.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晖 《天府新论》2009,(6):63-65
我国,跨区域合作方都首先是行政区,拥有本地经济政策和发展目标,因此,合作各方都是区域合作最理性的经济利益主体。特别是在合作初期,区域间缺乏区域合作的传统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区域间往往是自发性、低层次竞争,各自为政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每个行政区域的行为都构成其他行政区域追求自身利益行为的限制,各主体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还要依赖于合作他方的选择。因此,在区域间利益不断调整的博弈过程中,必须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区际经济关系中的政府干预与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是一种非平衡的开放经济,其发展有赖于区域间的互补与协作。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并不总能形成有效的区域协作关系。区际合作中的“囚徒困境”、“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等现象的存在,以及目前我国区际经济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使得中央政府的干预与协调具有了理论与现实的必要性。中央政府应采取特定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区域间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框架,确保合作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般是依据系统要素合作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系统的运行需要有动力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因而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也应包括动力、组织、约束和协调机制这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组织与区域成长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是一个具有内聚力的地区,从微观角度看,区域经济是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企业组织将生产过程在地域空间上实行纵向分解和联合后展开的协作活动,由劳动分工而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是促进区域形成的两个最根本因素.鉴于大型跨区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把一批竞争力强的跨区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区际经济的“连接点”或“生长点”,利用跨区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的系列化和成套服务在经济部门、行业中的主导作用,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关系,逐步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区域市场系指一定经济区域内商品交换关系总和,以及在经济区域“边界”上与其它相关经济区域间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的有机整合。从广义的角度,即从国际经济关系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区域市场;从狭义的角度,一个国家内各经济区域形成一定的区域市场。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的生存空间。区域市场同经济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结构及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区域市场的发育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了经济区域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运行的载体,区域市场的运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运行及其协调;其中既包含宏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西藏自治区资本区域流动格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检测西藏自治区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通过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和资本流动的测度,进而分析西藏资本整体流动和分渠道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但由于青藏高原特有的高昂交通成本导致各渠道资本流动的规模跨区域流动有限,西藏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未对市场产生足够大影响。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各区域自身的资本积累,同时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西藏各级政府利用转移支付调节资本供给,从而减小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孙久文 《齐鲁学刊》2022,(3):112-123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这门学科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中各自具有哪些优势,应处于什么地位,承担何种功能?一个区域应该与其他区域建立怎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央地两级政府如何规划特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并协调不同区域间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区域经济学理论界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中国区域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但地方政府因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而产生计划与市场、区域间合作与竞争、可持续发展与短期收益等政府行为上的一些悖论。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有限理性、激励约束机制、囚徒困境等方面来分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行为悖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培育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经之路。依据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的形成机理,设计新兴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的度量指标,探究2005—2012年我国各区域新兴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的关系后发现:东部、中部地区的新兴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新兴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在区域间呈现相互竞争演变关系;而西部地区新兴产业集聚与产业规模的关系不明显,陷于一种"高增长"下的"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生产力的地域分布与流动考察,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便由其结构子系统——区域经济耦合而成。区域经济耦合指的是区域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动态。它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配置。为此必须选择最能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