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彦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李白诗歌的运动审美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对动态意象的选择和加工;他把握事物动静关系的新奇角度;他对杂言句式的不平衡组接;他对句子内部结构的着意安排。诗歌的运动气势有助于李白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 相似文献
2.
3.
4.
李白诗歌中的"玉"物象多达三百多处,究其原因,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诗歌深深地烙上了玉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孟修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
李白诗歌善于把有序与无序的、简明与复沓的、舒缓与迅快的等各种节奏,营造成独特的语言秩序,如视角的快速转换、意象的偶然并置、杂言的句式变换等等,使我们领略到诗歌语言之节奏的无穷魅力.形成这种魅力的主要审美依据,首先是诗人内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与诗的节奏旋律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李白诗歌的节奏源于其天机俊发的思维方式;其三,李白精于音乐舞蹈,有利于他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其四,李白强悍的主体意识、旺盛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浪漫气质,使他自然地与盛唐时代的艺术精神相沟通,使其诗具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 相似文献
6.
张瑞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60-63
真正的历史意识只有当人们穿越时间的屏障开始解释活生生的人时才得以存在.李白特别善于以同一空间景物的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无情、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在对历史进行清醒反思的时候渗透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在许多诗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纷至沓来,交错辉映,不同的命运对照、反衬,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感悟从历史的碰撞中流露出来.李白不少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品,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更新、重铸.这类诗歌表现出一种博大、激越、浑厚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李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35-37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张浩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48-52
自有唐至清,李白诗歌均有着广泛的接受者,他们中既有文坛名流,如唐宋之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元明之杨维桢、萨都剌、高启、王世贞,清之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也有众多普通文人和下层民众。唐宋人重其奇思壮采,元明人学其傲岸个性,清人更注意其风雅传统、经世思想。历代对李白诗歌接受的普泛性,除杜甫之外,无人可与之比肩。 相似文献
9.
王艳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9-101,128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10.
吴河清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45
在唐代诗歌的流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诗作面世前后,往往伴随着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与传说。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为其原作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李白诗歌与其本事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吴河清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2-45
在唐代诗歌的流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诗作面世前后,往往伴随着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与传说.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为其原作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李白诗歌与其本事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安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109-113
李白有强烈的崇道倾向,他把道教的思想与风神熔铸在诗歌中。唐代是道教上清派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一条佐证。上清派思想在唐代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重玄学,而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谈玄的成分,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二条佐证。上清派道经《真诰》中有鼓励世人求仙得道、炼丹采药、修炼养生的说明,李白的诗歌中也蕴含了相应的道教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剑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6-18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何念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3-36
分析了李白诗歌对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认为李白诗歌将人性予以诗意化的表现,并着力揭示人性的重要特质,其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对自我意识的高度揄扬,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切体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了人性特质的丰富性、极致性和美感性,而这正是李白诗歌千年传诵、历久弥新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胡国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我以前曾写过一篇《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发表在一九五五年五月一日的《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上(收入《文学遗产选集》一集)。那篇文章,意在从当时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在其诗歌中的反映,以阐述李白诗歌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肯定李白诗歌的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现在看来,还很有所不足,须在前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瑞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6-10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其诗作的十分之一.宝剑成为英雄的象征.李白运用鲜活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英雄侠士的形象.同时在创造自我文武并举的形象时,总是以剑作为武功的象征.李白常常自比雄剑,表达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李白诗歌的剑意象,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自己独创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春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05-107
在对比分析李白诗歌俄译的基础上,研究李白诗歌意象在翻译转换中所呈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文化缺失。研究表明,采用加词、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文化意象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朱雪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96-98
李白希望通过游宦的方式一举而为卿相,辅佐君王济世安邦,然后功成身退,可惜未能如愿。他毕生游于家、国之间,处于家、国两边都难以和合的分离状态,陷入无依无托的人生困境,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其悲剧人生的形象反映,主要指向家与国两个层面。功业未就、家国无依、世人不解和人生苦短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构成其悲剧意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杨玉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37-42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