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兴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朝“兴感”说萧华荣以"兴"为"感",是魏晋南北朝对"兴"义的新理解与新规定。它对于汉人以诗比附政教风化的"兴喻"说,无疑标志着情的解放,也标志着文的自觉。但它以诗的创作发生之"兴"释汉人的"六义"之"兴",造成"兴"义的极大缠夹,并一直影响于后世。...  相似文献   

2.
“兴”与“隐喻”──中西诗学审美追求比较[新加坡]王力坚闻一多说:“《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西洋人所谓意象、象征.都是同类的东西,而用中国术语说来.实在都是隐。”(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  相似文献   

3.
颜延之诗美成就论吴功正在六朝时代,元嘉诗坛的双雄是谢灵运与颜延之,至于陶(渊明)谢并称,乃是后代之论。钟嵘《诗品》说:"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仅是一二把手的差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爱逮宋氏,颜谢腾声。"又说:"灵运之兴会标举...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从诗的社会功用来讲的,因此,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但何晏《论语集解》中却引孔安国的注说:“兴,引譬连类。”郑玄注《周礼·春富·太师》时说:“比,见分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分之美,嫌放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由此可见,在汉代,兴实际上与比相去不远(依郑玄的说法,似乎区别只是用于刺者称比,用于美者称兴),所以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直接说:“兴是譬喻之名,意有不尽,故题日兴…  相似文献   

5.
刘勰论诗歌的本质姜小青,于维璋近人刘师培曾说:"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之大成。"(《刘中叔先生遗书》)刘勰论文,确广涉深探,其中于诗,更有精道。在中国,伴随着诗歌的大量出现,从理论上探讨"诗是什么"就成为必然。《尚书·尧...  相似文献   

6.
萧统与声律说──《文选》登录齐梁诗剖析陈庆元(福建师大中文系)近年,对《文选》选文的标准的研究,除了继续对《文选·序》"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深入探讨外,又注意到昭明太子《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主张及其儒家思...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辞赋基本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迄唐、宋元以降三大阶段,而对其兴于诗而亡于诗之过程、始终介乎诗和文之间增变的主旋律,笔者已撰文概述(详《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古(魏晋迄唐)赋家变汉代散体大政定式而进行的历时六、七世纪的赋体诗化道路作一初步探索,以观测其所建构的以声律为基础、以情境为追求的赋学审美世界。诗、赋关系,渊承虽久,至有“赋,诗之铺陈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说,然在赋体形成初期、尤其是汉代散体大赋立格,赋即以散化特征独立成体…  相似文献   

8.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台湾学者的学位论文《清代台湾诗所反映的汉人社会》和《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得知。台北武陵出版社出有廖雪兰的博士学位论文《台湾诗史》。访求之下,先后获读《台湾诗史》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3年油印本和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铅印本两个版本。读罢掩卷,颇感惊讶。《台湾诗史》里若干明显的错误,从该书油印本到铅印本、自1983年选于1989年,作者本人乃至其指导教授、答辩导师竟然未加纠正。本文愿在指摘《台湾诗史》某些错误之时,纠正自己也曾不免的过失。t台湾诗史》(武陵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第1页记:唐维卿所辑之是诗晴,…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围绕"《诗》道性情"这一命题,以情说《诗》,将《诗经》与其他经书区别开来,从情着眼,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突出《诗经》情景描写中的情。船山以情为出发点与联络点,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基于对情的正确认识,船山充分肯定了《诗经》中情爱诗的价值。可以说,情,是船山诠释《诗经》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张光兴E·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  相似文献   

12.
《高阳说诗》是高阳的诗学代表作,曾获学术界很高评价。高阳说诗师法陈寅恪,注重以诗证史,以史说诗,这是传统诗歌考据学在现代的新发展。本文试图揭示高阳说诗与陈寅恪说诗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通过两者之间貌同实异奇特关系的比较剖析,来探论诗歌考据学应有的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学术性格及其现代型态。高阳私淑陈寅恪的直接证据,共有四条:(一)虽然,高阳写旧体诗的老师是“台湾首席诗人”周弃子(学藩)先生,在《高阳说诗》(增订本)序中,也说过“我在诗上的一点浅薄功夫,无论是‘作’还是‘话’,都颇得周弃子先生的教益。”…  相似文献   

13.
词的情和美     
词的情和美谢之雄自古就说“诗言志”(《尚书》),志是什么?“志,意也。”(《说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大序》)现代通常作志气、志向、志趣解释。因此,说“诗言志”,就突出了思想性,但却不能因此而忽略艺术性。诗歌在古代就重视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吴梅村山水诗略论王英志一关于"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虽然朱庭珍有"以牧斋为冠,梅村次之"(《筱园诗话》)的定评,但程穆衡则称:"明末诗人,钱、吴并称,然钱有迥不及吴处。吴之独绝者,征词传事,篇无虚咏,诗史之目,殆曰庶几。"(《厄谈》)可...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诗说》,自近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均言不存,也未见于当今关于吴敬梓的各种资料集。近日笔者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吴敬梓著《文木山房诗说》清代手抄本,不分卷,据考证为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王献唐1948 年“劫后所得”( 见《光明日报、文化周刊》1999 年6 月24 日拙文《吴敬梓失传著作〈文木山房诗说〉在上海发现》和7 月1 日涂宗涛《王献唐与吴敬梓〈诗说〉》) 现将《诗说》全文整理刊出,其中每则序号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6.
通检钟嵘《诗品》,“兴”字出现九处,而从诗学范围来谈的则有七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着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诗品序》)“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且辄书.内元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诗品》卷上)“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  不奇。”(《诗品》卷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诗》可以兴”命题在《论语·阳货》中被列于孔子论诗价值的“兴、观、群、怨”说之首端,这表明孔子对于《诗》的“兴”功能特别地重视。传统经典对该命题中的“兴”义主要有两种,即汉孔安国的“引譬连类”与宋朱熹的“感发志意”。两注虽稍有不同,但共同处在于皆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明“兴”的:“引譬连类”是指借《诗》中所言来作譬喻和类比,“感发志意”也是指从《诗》中所言去感悟启发思想情志。在孔子所处时代,与《诗》同时存在的权威性著作至少还有《书》、《易》、《礼》等,为什么孔子单单言“《诗》可以兴”而不及其余?主要原因在于《诗》具有其它著作所缺乏或难以企及的形象性特点。《诗》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多有对自然景物及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正> 自从《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兴于诗”,两千多年来,关于赋、比、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把“比兴”训为“美刺”“讽喻”,于是众儒便索隐影射、穿凿附会,把“比兴”解释为讽刺社会现象、宣扬道德伦理的诗的社会作用,以合于“文以载道”。刘勰也说过:“环臀以托讽”,“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这算是社会作用说。还有文体说。章炳麟《国故论衡·六诗说》中把“赋比兴”与“风雅颂”统称为诗的六种类型。朱自清也怀疑:“赋比兴”“原来大概是乐歌的名称,和风雅颂一样。”①此说本于《周礼》:“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传》中变称为  相似文献   

19.
<正> 《诗经》是大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于《诗》之三义的“赋”、“比”、“兴”,虽一向歧解甚多,但视三者为三种写作方法的观点,却为古今大多数学者所承认,并进而认为《诗》是“赋”“比”“兴”的源头。如元人杨载有言:“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并说,此乃“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其实,并不然,就以比《诗经》成书为早的《周易》而言(其与《诗经》的部分作品,可有年代上的交叉),其卦爻辞歌诗中,就可以找出完整的“赋”、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这两处都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提。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