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二十四友”是西晋惠帝朝“暗主虐后”政治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强权政治下士人攀附权贵的一个典型。他们是当时热衷政治的代表人物,又都能“著文章”。西晋一朝的文化精神和文学风貌在“二十四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李中华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  相似文献   

3.
一、刘琨与其时代刘琨(270—318),是西晋后期的杰出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省无极县)。士族出身,其祖父、父均为西晋显宦。琨少时就有诗名,与石崇,殴阳建、陆机等人以文章事显贵贾谧,号称“二十四友”。  相似文献   

4.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  相似文献   

5.
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相与赠答之诗 ,始于汉末 ,盛于魏晋。现存魏晋各类诗歌 ,在数量上以赠答诗居第一 ,在质量上 ,赠答诗也堪称上乘。当时诗人以赠答诗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 ,并赋赠答诗以“新诗”、“嘉诗”等专门名称。这些赠答诗人 ,主要出于邺下文人、正始文人、东吴遗少、二十四友、兰亭诸友等文化群体 ,赠答诗与之相应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魏晋赠答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文人的交流状态及复杂的交流心态 ,凸现出魏晋诗人珍惜生命、张扬个人价值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6.
作为“二十四友”之一的潘岳,无论人品还是文品都屡遭诟病。本文试图以潘岳的人生经历为参照,通过对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求潘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和创作感受,辨析其复杂、矛盾的情感诉求,力证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的批评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年谱新编》是一部非常富有学术与文献价值的著作,颇得学术界的好评。但细读全书,仍发现些许问题与史实不符,如魏源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同乡后辈,以及孙毓是林则徐的同年友等,均不能成立。考察相关史料,魏源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族弟,孙毓与林则徐根本不是同年友。这些问题尽管是白璧微瑕,但也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文学的内在精神,而且对于当时文学的总体风貌施加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了魏晋时代的文化冲突、融合与蜕变对于文学演化的作用,描述了上述文人集团及其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试图从中归纳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释"假体"     
“假体”说最早由《二十四诗品》提出。其中“假体”有两义:一是假借形体;一是非常规体。“假体”是文明的异型写作,它打破常体局限,营造多重假象,开启异在之门。“假体”文学的本真品格在于突破名、言局限,否定文、学疆域,开掘思、诗意蕴,涵茹人、道因缘。在文学与历史交叉耦合的边缘,“假体”言说志在构建动静、空有、真假互化互动的诗性缘构域。认识“假体”在文学史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切入文学考古学的一把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10.
潘岳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然而由于史书所载的几件“丑行”,后人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然究其实质,“望尘而拜”一事证据不足;“构陷怀大子”虽有其事,但应具体分析,主谋是贾后,潘岳充当其刀笔工具乃不得已;“二十四友”是为修国史而筹备的写作班子,诸多亮直之士皆在其中,难以说明潘岳人格低下。贬潘现象,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因人废言”所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话语: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有文学的文体(抒情体或叙事体),批评有批评的文体(大抵是论说体)。但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不去论说而去叙事(如汉代的史传体批评)或抒情(如六朝的骈体批评和唐代的诗体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经典性文本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等,从文体分类上考察都不属于论说体而是文学文体。如何看待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破体”现象?或者说,如何评价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文学性或诗性特征?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意…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为明代杰出的散文家,素有“明文第一”的美誉。他生于正德元年腊月二十四(一五○七年初),死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一五七一年初),《明史》、《湖州府志》都有记载。惟卒于何处有不同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说他“卒于南京”,是有问题的。此说可能与《湖州府志》、《归震川年谱》中“卒于官”的记载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友是西晋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 ,它的形成和贾谧的权势有很大的关系 ,也因此影响了其中一些人的命运。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 ,二十四友没有全然保持魏晋风度 ,而随着社会风气的易移 ,权势与金钱软化了这些人的性情 ,致使在岁月流逝中 ,他们因难以建功立业而充满了痛苦 ,既有对社会的怨愤 ,又有自我的宽解 ,自然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5.
招生信息     
侨友进修学院由上海市黄浦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曾联续二十四次荣获全国、市、区侨务工作先进及市、区成人教育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学员参加市、区各项竞赛均名列前茅,尤其以日语成绩更突出。在上海市对外友协与日本大阪府联办的“上海市日语业余学习者演讲比赛”中连续十届获奖,其中4届获第一名,4届获第二名。侨友目前开设的专业有英、日、德、俄等外语课程;电脑,宾馆服务及厨工、艺术等技能课程;另有大专自考助学和各类高复班。侨友进修学院师资精良,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设有业务指导委员会,聘请高资历的教授任职。院领导及业务指导专家经常走进教室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对课堂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学技术的同时兼顾生命文化的现况下,课题组提出通过导读、讲授、讨论疾痛主题英语文学的方法改善医学本科教育中感受力割离的窘况。通过遴选兼顾文类与主题、注重文本内涵普惠性的疾痛主题英语文学文本,编订了涵盖九个疾痛类型的二十四篇文学选读,并创设了具有“突出身份担当”、“重视双重倾听”、“构筑正向情绪”三大功能的导问,帮助医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时更好地营建具有理性实践力的“介入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诗的信仰》一书是诗人雁翼近年来谈诗文章的结集。包括了关于诗的论文、答读者问、回亿、序言等共二十四篇文章。其中有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年来诗歌创作的综合评述,也有对诗歌爱好者提出的关于读诗写诗有关问题的复信,同时对自己的创作道路也作了有意义的回顾。这些谈诗的论文是著者理论结合实践的经验谈,是他富有造创性的文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桥月”是宋诗意象之一,它既继承了唐诗“二十四桥明月夜”中对扬城繁华的感慨赞叹,也注入时代内容,尤其是南宋与金人对峙时,扬州是战争的前线;南宋被蒙古所灭时,扬州又是爱国志士浴血奋战的沙场,由此,“二十四桥月”蕴含了沧桑之叹、黍离之悲。此为宋诗中“二十四桥月”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9.
潘岳(公元247——300年)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年(今河南省牟县人。少时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几岁才名就已很大。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郎,人称潘黄门。因潘岳美姿容,时人称为潘郎(后常借以称妇女可爱慕的男子)。他与陆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被并称为“潘陆”。他与侄子潘尼俱有文名,作品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文学史上称为“两潘”。他与石崇等诌事权贵贾谧,居谧门二十四友之首,后赵王(司马伦)专  相似文献   

20.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