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晶晶 《领导文萃》2008,(10):15-19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就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亚太大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2002年,十六大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确定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3.
资讯     
《决策与信息》2006,(7):78-80
中国和平发展将给周边国家带来机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中说,世界关注中国的发展,关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他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将首先给周边国家特别是本组织成员国带来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4.
黎宇华 《决策探索》2014,(18):50-51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深入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今的国际形势,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的外交理念、外交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更注重实效。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可以为政府外交锦上添花,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卿 《领导之友》2008,(6):30-32
30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最有利的外部条件。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认真总结中国外交30年来的新理念,回顾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开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更直接关乎我国国家形象。一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特别是主流民众和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7.
正有关大国外交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何谓大国?当今世界谁又能被列为大国?各大国的外交理念又有哪些实质性的差异?如何看待由这些差异而引发的大国间的外交角逐?当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形象、影响力备受世界关注。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和实质?在为践行我国大国外交服务方面应确立什么样的理念?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任秦宣仁教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以近年来我国非官方行为体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团体、教学机构、等几个方面作出阐述,并对中国的非官方行为体发展对外交流的局限性作出分析。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如何通过非官方行为体发展文化外交提供更加广泛的决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正成为国际、国内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其系列讲话中就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方针、政策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我国开启了大国外交的新常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渊源 (一)中国“中庸”特色外交的科学含义及形成 “中庸”观念是儒家追求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中庸之道不仅能够当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而且还能当成解决国际问题的正确方法”(刘江霞:《中庸思想与现代领导艺术的提升》,《当代经济》2012年第2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无不体现着“中庸”的特色与实力.在“中庸”外交策略下,我国不但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也取得了时至今日的外交辉煌.中国这一特色外交也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11.
聂骠  胡勇 《领导科学》2023,(1):122-127
习近平关于中印关系的系统和深刻论述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中印关系和如何发展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的问题,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对印外交工作的科学指南。面对当前世界局势深刻调整、中印关系陷入发展瓶颈的状况,习近平强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目标息息相通,两国都应该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将中印关系打造成高度互信的“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多元文明的复兴,中印关系具有与日俱增的重大性、多种因素交织的高度复杂性和局部态势恶化的反复性,因而我国在对印外交中更需要以两国高层共识为引领、增强互信,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线、减少外部因素干扰,合理管控分歧、实现合作与斗争的统一,增强两国之间尤其是青年的交流,加快建立和完善领导人会谈成果转化落实机制,将两国领导人会谈的有益成果及时转化为切实遵循的外交方略,有效提升中印两国关系水平,以中印外交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履职一年,在外交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务实,锐意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同世界各类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入推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捷报频传,我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影响空前提高,外交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一、在世界舞台的精彩亮相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3年5月26日至6月5日,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三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三次元首会议和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活动,参加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八国峰会前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期间还与美、法、日、印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举行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网络通信发展载体的基站数量在城市地区迅速增加。然而,我国城市巨大的人口密度与基站的建设分布产生了一些邻避冲突问题。文章从邻避治理角度对我国城市地区基站建设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应对当前我国城市地区基站建设问题的建议,以解决我国城市地区的邻避冲突事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从而解决邻避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整个中国外交实践中,"求同存异"原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指导我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理论。自从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首次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后,它便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分歧的有效方法和指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是一个贫弱之国。弱国无外交,但弱国更需要外交。在以实力为后盾、弱肉强食的国际外交舞台上,弱势的一方更需要切实可行的外交国策,以灵活的外交运行机制,出色的外交队伍,为国家民族折冲筹划。在遭遇重大外交突发事件时,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6.
<正>核心提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辈外交发展道路和理论基础上,登高望远,勇于创新,外交开局、布局、格局体现了稳进、周密、宽广的特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新气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战略方面有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观与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7.
赵静 《经营管理者》2011,(16):92+91
本文简述我国采取采购外交策略的某些实例,分析采购外交策略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出实施该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中国要合理使用外汇储备,保持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而采购外交是一个有效的支出途径,以经济促进政治。  相似文献   

18.
强势外交是相对均势外交而言的.如果说均势外交是17世纪以来欧洲特别是英国所奉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的话,那么,强势外交则是美国立国以来一贯坚持的一种外交政策.尽管美国历任总统大多鄙视和反对均势外交,但他们并未根本否定均势外交原则,而且美国某些政要还对均势外交运用得相当成功,如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主导而成的美中苏大三角,就是他们运用均势外交的一个杰作.但是,从美国外交的全部历史来看,均势外交是从属于它的强势外交的,是为其强势外交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解决双边、多边关系与重大国际事务而以正式身份公开、直接参与的个人外交.它具有地位特殊、效果直接、关系重大、迅速及时和举世瞩目的特点.回顾中国首脑外交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由不活跃到异常活跃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首脑外交迅速增加,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文要研究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内首脑外交如此活跃?首脑外交的轨迹呈现了怎样的国家战略选择?效果如何?本文选取首脑访问这一重要首脑外交形式,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分析各时期首脑外交的特点,从而梳理外交战略布局,揭示中国首脑外交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20.
<正>为提高外交决策和行动的效率、速度,需要考虑建立外交大数据系统,并结合外交实际善加利用,使外交向精准、迅捷、科学化方向迈进。大数据时代中国外交的四大挑战一是外交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密切,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贸易投资遍及全球。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条约、数千个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