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知秋 《民族论坛》2010,(12):15-16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这首《古丈茶歌》随着宋祖英的演唱,传遍了全国,传向了海外。古丈毛尖茶,也随着宋祖英的歌声,从大山深处的古丈,飘香湖南、飘香海外。  相似文献   

2.
老家的背篓     
我的老家在鄂西大山里,那里背篓种类很多,多得就像我对老家的记忆. 脚背篓.过去,山里人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一件家什就是脚背篓了.脚背篓就是山里男人背脚专用的背篓.  相似文献   

3.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湘西背篓     
黄青松 《民族论坛》2007,(11):34-35
<正>放眼湘西,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湘西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琅琅上口的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一)在湘西,背篓是人们劳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山多、山高、山陡,背篓一上肩,山多不要紧,这山爬了爬那山;山高不  相似文献   

6.
雪域高原的女“当家”袁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西藏干部人数还十分少。1959年民主改革初期,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的西藏干部队伍也才有2700多人,而女干部比例几乎还是个空白。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藏100多万妇女中,出现了第一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和...  相似文献   

7.
法官输了“大盖帽”石开,秋实,金剑1998年5月6日,湖南省会同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原审判员张小平因贪污罪、在法裁判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6月22日,张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想到自己由一名人民法官变为囚徒,将在冰冷的铁窗里渡过漫长的三年,张小平不禁流...  相似文献   

8.
梁黎 《中国民族》2007,(7):16-16
6月21日。“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术机构、社团的权威专家,以及国内外避暑旅游城市的代表们,就“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形成、“避暑气候”、“避暑经济”等与“避暑”相关的概念、话题、产业展开了研讨。论坛还发布了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数——“贵阳指数”。贵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以“气候是财富”为题。作了精彩的讲演。并发布了“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开幕迎客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6月21日至22日,由甘肃省委统战部、西北民族大学和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举办的“2008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召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吕大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研究室龚学增教授等全国宗教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0.
山背篓     
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一种特制的运输工具:背篓。世世代代以来,土家人就用这种背篓把货物背过一座座大山,父亲把儿子背成人,儿子又把父亲背下土。土家人有个谜语,说上圆下四方,两边长翅膀,一搞就爬到人身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优秀法官、少数民族法官龙进品的司法审判经验为视角,对情理与法理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地区法官司法审判模式进行了初步定位,认为民族地区法官在面临"情理"与"法理"的冲突时,需要不断挖掘并重视深嵌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情理"的因素,以全面调整人与人之间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何堃 《中国民族》2008,(9):62-63
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和2007年6月在成都市召开“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前夕,笔者作为“何家棍”第七代嫡孙,亲眼目睹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何家棍”为迎接2007年秋季于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的一次实战性的演练。  相似文献   

13.
在北去的2次列车上,我望着窗外.日光跟着列车一起,过长江,奔黄河,脑子里反复思量着这次采访的对象─—宋祖英。她还在心连心艺术团,还是已经回京?列车里播放着她的歌曲《小背篓》,我的思绪也随着歌声问到那湘西的大山里。那是80年代初.全国举行少数民族汇演。歌舞之乡的湘西,当然是要派队参加的。正要吃晚饭时,一位背着小背篓,穿一双棉布鞋,吊着一根长辫的小姑娘来了,一门浓浓的湘西古丈话说:“我是来报到的”。那是头一回听她唱歌,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让大家都停下碗筷,一起参加演出的队员们说:“百灵鸟飞来了”。…  相似文献   

14.
易子 《民族论坛》2003,(11):4-5
一直对这个“瑶”字向往,却是与民族无关,瑶池仙境。琼瑶琳琅,温润温软,只应存于天上。然而自进入民族论坛杂志社,自关注了这个民族——瑶族.我的“瑶”念便渐渐回归人间;而因编这期主题的机缘.我更加确信,美玉出于深山,来于那仁厚的大地,便忍不住要“赞赞”这三位瑶山凡人了。  相似文献   

15.
在来到云南高黎贡山的第二年盛夏,领导派给我一个任务:去藏族、怒族杂居的迪麻洛乡搜集畜牧业发展的材料。当我赶到那里,牧民们都到水草丰茂的牧场去了。牧场离山寨还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而且要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碧罗雪山。我背起背篓,踩着牛羊的足迹,摸到了牧场。没见过牧场的我,哪晓得这里的猎狗多如牛羊。我刚走近牧场,十几条膘肥的黄狗便“汪汪汪”地窜来,象早已埋伏好似的把我包围起来,看那架式非要把我和我的背篓撕碎不可。我不禁失声大叫,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慌乱地朝狗群击去。“汪汪”,狗群把我围得更紧了。这时,几个高个子放牧员从低矮的帐篷里冲出,脸绷得很紧。他们边撵着狗边打量起我来。惊怕之中的我,赶紧把来意向他们作了说明,末了还作了简要的自我介绍。放牧大哥们见我  相似文献   

16.
2012年2月6日至12日,“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及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活动,作为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在宝岛举行。  相似文献   

17.
奇妙的赶场     
德峨在桂西山中,是广西隆林各族自冶县的一个乡。两三店铺,几户人家,一个政府小院,一条汽车勉可掉头的刀把形小街,似乎就是它的格局。四周全是云遮雾绕的大山,一座挨一座。座座大山石头缝里长着庄稼,表明不管山荒地老,云雾深处总有人家。他们世居山林,却也不忘拿上自己的出产,翻山越岭来这刀把形小街做些交换。久而久之,成了买卖,并且波及与之搭界的云南、贵州,于是成了今天名扬桂西的德峨赶场。黎明,背篓的、挑担的、赶马的、牵孩子的,沿八方迤逦山道向德峨汇集。从女人服饰看出,有苗族、彝族、汉族、壮族、仡佬族。背篓装满山货,背篓上插杆小秤,压得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苗族姑娘背篓里带着把有勾的黑布伞,颠达颠达走得很急。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区山峦起伏,绵延千里,山高坡陡,溪河纵横。交通不便,运输艰难。道路危险,只宜背负。千百年来,历代土家祖先修路架桥,制造工具,或乘船捕鱼捞虾,运送货物:或背着背篓行走山道,背出板栗和红薯,背回大米和布匹。土家传统运输工具背篓品种多,用途广。  相似文献   

19.
“尕最”,又称“卡孜”,旧译“哈的”等,系阿拉伯语,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早在唐宋时代,尕最已作为番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出现。元朝中央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宜。撒拉族的尕最制是一种较回族等族更为特殊的宗教制度,其职权不仅局限于宗教事务,且己渗透到政治领域,与土司制度结合在一起。撒拉族土司一般都兼任“尕最”,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撒拉族人民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震中,一位“不跑”的老师正被无数人传颂,他是谭千秋,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存活了,他却永远地走了;一位撒开腿“跑”的老师也被无数人念叨,他是范美忠,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地动山摇那一刻,他喊了一句“地震了”,便第一个跑出了教室。事后,范老师论坛上发帖声称:“在这种生死抉择舶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