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式是指短语的抽象的语法结构格式。从语义和句法的结合式来看,我们把NP的VP短语的语式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NP领事+的+VP名物化名核"。这种语式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下位类型:"NP施事+的+VP名物化动核""NP系事+的+VP名物化性状核""NP受事+的+VP名物化动核"。第二大类是,"NP限事+的+VP名物化名核",从语义上分,限事分别表示时点、时量、数量、工具、处所、方式、性质等语义格,可分为"NP时点+的+VP名物化动核""NP时段+的+VP名物化动核""NP性质+的+VP名物化动核""NP工具+的+VP名物化动核""NP处所+的+VP名物化动核""NP方式+的+VP名物化动核""NP数量+的+VP名物化动核"等7个下位类型。  相似文献   

2.
"的"在偏正结构"N1+N2"中的使用规律是N1与N2之间为领属关系时,需要用"的";为非领属关系时,一般不用"的".虽然插入"的"后的"N1+的+N2"会有歧义,但是这并不违背"的"的使用规律作为领属关系,"的"不可少;作为非领属关系,"的"以不出现为常.作后一种理解,出现"的"是出于语用上的考虑对作为属性的N1的强调.N1对N2的领有包括两种情况既可以对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的N2的领有,又可以对表示某一抽象属性的N2的领有.  相似文献   

3.
前缀式"非+X"是汉语附加式派生构词。前缀"非"是由上古汉语否定副词"非"虚化而来的,表示不属于某个范围,"X"是名词或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前缀"非"不改变"X"的词性,整个构式仍是名词性的,多为正式用语,通常与X对举使用。"非+X"是一种临时分类命名方法,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在汉语同类否定前缀式构词中,"非+X"构词能力最强,并且汉语语素性质的特殊性使之与英语否定前缀式构词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词汇化研究中我们一般关注组合个体的语义特异性和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另辟视角,考察组合的义类共性和现时结果。我们对收录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名物+方位”组合进行了考察,发现这种组合的词汇化结果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目标词义类范畴与词汇化程度分类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义类的方位维度特征、方位不规则个体的特性、名物词的义类特征、义类的词汇化程度差异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发现自然度规则和需求量规则对“名物+方位”组合实现词汇化产生影响,并且两种规则的形成受到认知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物为有客体可指,关涉古代自然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其名称亦皆为我国古代实有或见诸典籍记载的客体名词.名物学是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中国古代名物学是以语音与语义关系的探讨而发轫的,名物学在魏晋以降多学科加入的形势下,语言学方法依然为其基础.名物研究是国学中的重题,历来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当代中国古代名物学研究的沉寂同中华崔嵬丰美的名物文化以及历代成果辈出的名物研究盛况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似为学界首篇关于中国古代名物学学科特点及其研究领域与方法之论.  相似文献   

6.
从历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从本义发展为表实在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继而再发展到表程度义;从共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程度等义,并且"透"还在进一步语法化。可以说,"透"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古代名物研究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悠久的名物研究历史,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是很必要的。中国古代名物研究分野主要表现在"持名找物"的名物学角度和"持物找名"的博物学角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博物学早已独立,而名物学却一直从属于训诂学,使名物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用于科学的名物研究领域,所以名物学从训诂学中独立出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离骚》的名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名物和人工名物.屈原在结撰这些名物时,并不是呆板的、随意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灵活的、精心的选择和编排,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意、寄托情思,从而使这些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教育的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知"与"识"两个层次,"知"是知识的表层部分,而"识"是知识的深层部分,"识"是知识的核心。"知"是"识"的基础,"识"是"知"的最终目标,"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识"。"识"是认识、观点、见解、思想与分析判断能力的统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识"的能力,只有形成"识"人们才能突破对事物简单了解的水平,从而达到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识"才能对人们的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丝"的本义为"蚕丝"。两汉魏晋时期,"丝"开始虚化为量词,用于表示蚕丝的粗细情况,并从个体量词衍生了度量衡的用法,但在这一时期,"丝"作为量词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唐宋时期,量词"丝"快速发展,开始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与自然事物相关的"细长状"事物。元明清时期,"丝"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民国至近现代时期,量词"丝"发展最为完备,运用越来越灵活。在"丝"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通过引申的方式由名词虚化为量词,双音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新兴事物与现象,根据其对象和涉及事件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公众人物涉公事件型、非公众人物涉公事件型、公众人物涉私事件型和非公众人物涉私事件型四种类型.从法律角度而言,四类"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的侵入程度,呈依次递增趋势.同时,"人肉搜索"事件中涉及的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信息传播者、网站三方,各主体责任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的典范之作,其被动句用法在被动句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从结构形式、语义问题、与"被"字句的用法比较等方面对《红楼梦》表被动"叫"字句作一全面描述,从而揭示二者的区别以及"叫"字句在当时的发展情况。通过全面考查《红楼梦》"叫"字句发现,"叫"字句只有"叫+NP+VP"这种结构形式,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对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这说明当时"叫"字句结构较简单,还未定型化。因为表被动的"叫"出现较晚,所以清朝中叶的《红楼梦》中"叫"字句还未得到完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为依据,根据对方言词语确定的原则,研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的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将收集到的434个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分作表示人、人体及附属、动物和植物、食物、场所建筑、社会事务、其他实体性事物、抽象事物和时空现象等九大类,再分小类作细致描写,根据上下文语境并参考辞书进行逐词释义,同时通过对几部长篇小说表时间的方言词语与通用词的比较,说明老舍作品语言还是通用词占优势,而方言词语的使用都是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程度低的市民或劳动者,亦即方言词语的运用在老舍作品中只是社会方言现象,把老舍看作方言作家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申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全国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阅读重在吸收,习作重在倾吐,习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因此,教学一篇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是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石期土话的量词重叠式"量+哒+量"的构成及使用特点较有特色;句法功能上,"量+哒+量"重叠式可修饰限制名词、动词、动词性短语,从而在句中可做主语、定语、状语、补语、谓语;量词构成"量+哒+量"重叠式后产生了附加意义,附加意义随着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老子认为规律就是"常道",就是"常"与"变"的统一,"变"是有"常"之"变","常"是"变"中之"常"。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突破"正点"时,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回到自己的原点——"归根""复命",开始了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运动。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其辩证法思想,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物”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等书,是指上古时代某些特定事类品物的名称。名物词的语义特征包括:一、它与事类相关;二、它表明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三、所指必须具有类属的区别性特征。名物词的范围,不仅有明言其为名物的禽兽、物产、祭器、祭牲、冕服、几席、玉器、卜蓍、车辇、旗物、兵器、甸邑、食物、庙宇等14类,还有作为变例出现的官爵、乐舞、贡赋、妇功等4类,共18类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格物致知"思想时,二程提出了几对认识论范畴:"真知"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常知"则是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心知"与"深知"相当于今天的理性认识,阐明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区别以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实见"与"未见"分别相当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强调"实见"产生真知;"积累"与"贯通"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处理事物的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过程。关于"知"与"行",他们认为知为行之先,有了知,则自然能行,所以知为先,行为后。二程对认识论范畴的论述,既体现思维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又突出了系统性与思辨性。  相似文献   

20.
《离骚》的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表面看来,这些表现特点的形成似乎具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却隐含着诸多必然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楚地民俗、人格象征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地环境具有广袤性和特殊性,这决定了其名物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楚地民俗既崇拜动物又崇拜植物,这决定了其名物的神异性和实用性。生于斯、长于斯的屈原在运用《离骚》名物时,自然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同时,楚地名物一旦被屈原组织到《离骚》中,就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呈现,还是精神品格的象征;而《离骚》中的"名物世界"存在着两大系列的对立——香草与臭草、善鸟与恶鸟,这正是屈原用以象征"人的世界"中的两种人格的冲突——明君与昏君、贤臣与佞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