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男性和女性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自古以来他们的婚配年龄也有所不同。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共八万多对夫妇的有关数据显示,我省夫妇年龄差别情况有如下特点: 一、丈夫年龄平均比妻子大3.47岁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我省夫妇年龄差是3.47岁。丈夫年龄比妻子大,在我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男女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婚姻推迟现象。婚姻推迟与补偿问题不仅关系婚姻家庭本身,而且与生育水平紧密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于婚姻推迟仅仅是人口步入婚姻的“进度”上的减慢,还是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最终导致相当比例的人终身不婚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持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以往相关研究多关于女性,但在中国婚姻挤压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背景下,分析比较两性婚姻推迟与补偿的特点更具有意义。第三,以往研究在方法上多使用净婚姻表分析其主要指标,但净婚姻表因纳入了死亡因素反而不能反映婚姻的“净变化”。鉴于此,文章利用我国最新普查数据,采用粗婚姻表以及婚姻补偿指数等多个统计指标,从队列和时期视角探讨近30年来中国婚姻推迟趋势及其补偿效应,特别关注在婚姻挤压背景下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程度不断加深,近20年男性婚姻推迟程度高于女性;男女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不断减弱,且男性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低于女性。根据男女婚姻推迟与补偿、终身未婚比例的变化趋势,未来15-20年我国男性将过渡到晚婚不婚模式,而女性还将保持在晚婚普婚模式。我国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与婚姻挤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婚姻统计是社会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人们所处的不同婚姻状况,了解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婚姻和生育状况、死亡率的关系,婚姻和社会犯罪的关系等等,对确定各项社会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贯彻婚姻法,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关于未婚人口状况的分析未婚人口是指15岁以上人口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口。如果我们将一定年龄的未婚人口和同龄的人口相比,就得到同年龄的未婚率指标,它说明同年龄人口中未婚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探讨如何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上,见到一种倡导“独身主义”的观点。有人撰文说:“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这一传统观念应有新的认识。”“西方国家男女独身者逐年增加,他们不把婚姻当成唯一获取幸福的方式,他们渴望自由、文明的生活。都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更多的人不愿意受婚姻的束缚,而去追求新的价值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些大中城市提倡独身,改变那种人到成年必须结婚生孩子的传统观念,为那些矢志事业而刻苦攻关的独身者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环境呢?”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相似文献   

6.
<正> 就目前涌现出的专业户、重点户来分析,它们在人口方面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家庭人口较多据广东新会县1983年统计,该县的一批专业户、重点1户,平均每户人口为8.1人,约高出全县当时平均每户4.4人的1倍。其中,12人的有户,11人的有4户,9人的有4户,8人的有6户。为什么专业户、重点户一般都有较多的人口呢?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人口较多的家庭能够先成为专业户、重点户呢?这首先应以“两户”的特点和产生来分析。所谓“专业户”、“重点户”,从全国各地的情  相似文献   

7.
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性别比失调和随生育水平下降而来的人口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可能导致中国未来婚姻市场两性人口失衡。其中,夫妇年龄差规范的存在使得人口年龄结构制约着婚姻匹配。本文利用中国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一次“自然实验”,分析了婚姻拥挤因素对人们婚姻行为、婚姻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婚姻拥挤对夫妇平均年龄差及其年龄差分布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处于婚姻拥挤状态的男性和女性在完婚途径和婚姻状况方面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对当代中国婚姻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者认为,日渐活跃的与婚姻脱离的性交换与该行为实施的总成本下降有关;我国婚姻生活低质化与婚姻边际效用递减和婚姻生活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关;离婚率逐年上升与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和婚姻替代率提高有关;以及非志愿独身人口增加与婚姻梯度选择偏好有关。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对个人婚姻行为的社会成本约束、鼓励已婚人口积极进行婚姻更新和适当调整未婚男女的婚姻选择偏好等途径,来解决当前在我国婚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效用和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 大力推行晚婚、晚育,是当前控制人口数量、缓解新的人口出生高峰的有效措施之一。近几年,我省早婚现象显著增加,晚婚人数日趋减少。究其原因,理想结婚年龄对早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深入的生育力调查中,为了解已婚妇女对理想结婚年龄的观点,对6,124名已婚妇女询问了“您认为妇女最好是在什么年龄结婚?”“您认为男性最好是在什么年龄结婚?”两个问题,现就得到的有关已婚妇女婚姻意愿的资料,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婚姻带有地域特色:已婚人口中女性婚配人口多于男性,婚龄普遍为早婚,且男小女大;未婚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终身不嫁的不婚人口很少,但男性较多;丧偶人口中,守寡女性占据绝大多数,鳏夫续娶较多,寡妇再嫁则很少;离婚人口中,有休妻、出妻等绝婚现象,但离婚人口很少。种种婚姻状况,主要是由于东北民族婚俗与陋习、东北移民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结合,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也就构不成婚姻,故构成婚姻的男女两性人口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也同样反映在两性人口初婚年龄变动的发展趋势上。以往许多学者仅从单性(如女性)人口角度来分析初婚年龄变动趋势,并企图用来解释其变化机制,但都未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对此,本文认为单性别(如女性)初婚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由于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意义,因此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类型、速度、劳动年龄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不同的影响。本文以三次人口普查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以及联合国1982年《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结果为主要资料,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特点及其对我国目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农村人口因婚姻向心迁移的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人数逐年增加。在农村人口迁移变动的诸因素中,婚姻迁移占很大比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郊区人口向心迁移流动的状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对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男女性别比、出生率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们调查了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的婚姻迁移情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性别失衡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不断加剧。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单区域离散型未婚人口发展方程,充分考虑积极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同影响,设置不同的方案预测2021-2100年全国未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利用未婚男性过剩规模、潜在初婚比、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测度我国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及其后果的变动趋势,得到如下结论:第一,2020-2100年婚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先加剧后减缓,婚龄未婚男性过剩规模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4 913万人。潜在初婚比将在2052年左右达到峰值183.9。第二,1970-2050年出生队列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2020年左右出生队列达到峰值,“10后”男性将面临最为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第三,积极生育政策有利于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两个方面缓解未来男性婚姻挤压。出生性别比越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总和生育率越高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第四,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以往被高估。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普查数据,采用逆存活法测算发现将近一半的“失踪”女性被找回。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人口婚姻状态(婚姻年龄分布)是社会人口状态的重要组成部份。人口婚姻状态同生育状态(生育年龄与胎次分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这一基础课题的研究并非局限于人口集合婚姻状态的分析,同时也是生育与人口数量分析的基础。其研究价值,还在于揭示作为生物群体的人口集合在婚姻年龄关系方面的自然规律。婚姻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与传统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1990年“四普”1%抽样数据,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人口死亡率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婚姻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差别较大,婚姻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人口知识     
什么是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表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图形。把各年龄组的男女人数(一岁一组或五岁一组)或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以不同长短的条形画在年龄轴的左右两侧,低年龄组在下,高年龄组在上,便得到一幅上尖下宽的图形,通称人口年龄金字塔或人口金字塔。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部人类婚姻史,从旧时代的群婚算起,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而婚姻年龄观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般来说,婚姻年龄的产生及其演变要受自我因素(生理和生物的)和社会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双重制约,其中,自我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则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经常变化。婚姻限定年龄始于何时?群婚时代自不必说,对偶婚时代大概也是以生理发育成熟为准,不一定由氏族或部落规定一个年龄界限。根据现有史料,我国最早涉及婚姻年龄的记载是《礼记·文王世子》关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也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一个婚姻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一个新的生育单位的产生。婚姻和生育是紧密相连的人口活动形式。因此,婚姻管理和生育管理两项工作应该相互统一,由一个管理机关来承担。但是,我国的婚姻管理自解放以来一直由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