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纳西族古称“么些”,源出氐羌族群,人口30多万,分布在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丽江是我们的主要聚居区,境内的玉龙大雪山雄奇壮观。古人曰:“丽邑瘴疠不生,寒暑年而民少疾病者,孰非雪山所助护哉!”玉龙山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是中外民族学界都很关注的研究课题,有关论著数以千计,但是缺乏具体形象及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么些图卷》(下简称《图卷》)提供了一幅珍贵的风俗画.该画高35厘米宽314厘米,绢地着色,左下方有“古滇何景文写”,其下有“大明味书楼王氏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东巴文化关天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兄弟和睦才能共存共荣。称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东巴经》,把山林川泽、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统称为“孰”,而“孰”与人...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的崇尚勇武精神及其源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是个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的民族,既有集本民族古文化大成的东巴古典文化,在历史上又以善于接受外来文化著称于世。另一方面,某些特殊的社会形态和习俗又因其独特的价值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如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丽江纳西族的殉情风尚(丽江在西方被称为“情死之都”)。这样一个具有多元灿烂文化的民族,需要从多方面探索它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6.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7.
滇、川接壤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由于多种原因,解放前在封建制度下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残余。当时,这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衣度”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有些同志曾将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定名为“母系家庭”。《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以下简称《论“衣杜”》,按,“衣度”  相似文献   

8.
“傣”是傣族自称的族名,汉文写作“傣”是解放以后的事,历史文献中对傣族有种种不同的称谓,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称谓就各不相同。研究傣族古代史,首先得确定历史文献所记录的哪些族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或前身。民族既不是种族而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人们共同体,那就不能说今天的某族是古代某一时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属于藏缅语族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二十多万,1977年)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其周围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维西县、中甸县,以及四川省境内。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在汉籍史料中以“麽些”的名称出现。近年来,中国、欧美的研究人员用麽些名称的也不少。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县居住的这个民族集团自称 Na-Khi,但是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一带居住的集  相似文献   

10.
近年,纳西族传统文化与丽江一起,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随之,一个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格外关注——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称自己是纳西族。这些人当中有汉族,也有其它少数民族;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国藉,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在为弘扬光大纳西族传统文化倾注着大量的心血。著名作家周而复之女张旭曾经在拍摄关于纳西文化的电视片时,对这种文化爱到不可自拔的地步。自己创办实体暂且不议,还说服丈夫一同加人,并使母亲充当自己的“大秘”。张旭甚至还以纳西族女神塔依拉姆的名字为自己起名,自称是〕京的纳西…  相似文献   

11.
一、麽些族及其传说资料纳西族,过去也叫麽些、麽(?)、麽蛮,古时最早见之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名类》第四条:“麽蛮亦乌蛮种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此等本姚州部落百姓也。”又《新唐书》中有“麽蛮、些蛮与施顺两部皆乌蛮”。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纳西族是居住于现今自四川省的越西地方以迄云南省丽江广大地区,曾经建立了唐代南诏六诏之一的麽些诏王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人口:23万余人分布: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玉龙雪山的银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色的霞光。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到了丽江石鼓,顿时变得温柔多情,形成了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蜿蜒流去。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纳西族同胞,就住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文献记载,纳西族的族源属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族名来自古代髦人的一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公元三世  相似文献   

13.
严汝娴、宋兆麟同志在《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中,对过去称为“母系家庭”的纳西族的社会组织“衣杜”的结构、特征、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关于“母系亲族”的新看法。作者认为:(1)“衣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而是畸形化的母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东巴文化与东巴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西族的历史背景纳西族,在顾比得的《被遗忘的王国》里面,称为“被遗忘的王国的子民”。就是这样一个“被遗忘的王国”的民族,在最近十几年以来,其文化不断的走出玉龙雪山,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到2001年的12月31日,一年来到丽江旅游的游客达305万,而整个丽江县的人口只有34万,其中纳西族的人口却是19.6万。在这样一种不成比例的文化冲突之中,纳西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锦上添花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展》于9月10日,在民族文化宫拉开帷幕。纳西族现有人口25万,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区。东巴文化指纳西古代文化,因保存于原始宗教东巴教而得名。经考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主要记载符号“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以两种形态保存于世:一种以图籍文物为载体;一种以东巴(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阐述东巴教中纳西人生命、灵魂和生命神的箭,以及东巴教祭仪、神画像和纳西人生产生活中有关箭崇拜的习俗,联系中外民族有关宗教观念和习俗,指出纳西族传统的箭崇拜肇源于纳西人在古代战争和狩猎生涯中将箭这一杀伤力大的武器神化、灵化的拜物教意识。同时较深入地论析了纳西族箭崇拜意识的二重性表现,即认为它为神、人所用便能镇鬼驱邪,招财祈福,因而将它视为神器而顶礼膜拜;又认为如箭为鬼怪或敌人所用,则会祸及自己,因此对其敬畏交加,并在此心理上产生出“拔病痛之箭”、“转移毒箭于面偶”等巫仪。文中还论述了箭与纳西人生殖崇拜习俗和“青蛙阴阳五行”之间的神秘关系。最后,对东巴教和苯教的箭之礼俗作了比较研究,从微观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揭示纳西、藏民族这两个本土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了独到和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5):25-33,,96-98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寅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寅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寅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寅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寅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寅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