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艺学以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崭新人学理论为深层根基。深刻了解马克思在人学理论上所实现的范式革命,对于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文艺学价值指向和学科动力学等方面,这种新的人学理论深刻规定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显示了新型人学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基础性指导意义;这种新的人学理论对文艺学同样具有普遍意义。深入研究人学理论,是深化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在某些人公开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条件下,通过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指导与反指导这样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物吾两忘论",否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知识体系;"三分说"否认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主宰和支配客观规律说"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代中国哲学自觉走向人学论"企图用人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对于这样一些倾向和思潮,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批驳和反对,以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阵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诠释;它始终着眼于并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地回答了“要塑造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塑造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内蕴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综合性发展”的人学实践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国内研究者所了解,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成就反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潮。该文以萨特的"人学空场论"为研究对象,对"人学空场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在哲学基础、人学基础和唯物史观上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核心重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内核。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诉求和主体地位,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治贫指示.它具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现实的人"是贫困治理的逻辑基点;"人的需要"是贫困治理的理路指向;"人的主体性"是贫困治理的根本立场;"人的全面发展"是贫困治理的价值目标.深刻洞悉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对于把握新时代反贫困的内在逻辑、续写消除相对贫困的以人为本新篇章、迈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高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人学思想并构建了其人学理论的基本雏形。当前的"中国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造风险,它起源于当代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环境.风险社会的形成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必须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风险事实,立足于风险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和领域,透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这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自我创新,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全球风险社会所做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人学在中国已沐30余年风雨,人学理论范式由"实践论"向"系统论"转换呼声渐起。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造诣颇深的高清海和钱学森两位前辈人学思想的对比、分析发现,钱学森从"系统论"视角解读人的范式完全能够为高清海"精神是人的奥秘"和人具有类生命即精神生命的论断提供逻辑支撑,从而突破并超越传统从"实践论"范式理解人的单一思维模式,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创新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消费时代的文艺走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代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为它设置了各种观念壁垒.数字媒体带来的文艺转型,历史语境变迁所形成的理论认同诉求,多样化学术资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原点的遮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而世界文论"向外转"的学术转向,西马东渐带来的视野拓展,以及当代文艺现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的吁求,则构成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