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人的一项生存权利,各国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利从享有到保护都有具体规定.农业户口不能影响农民工作为《宪法》和《劳动法》上劳动者的身份.与城市劳动者一样,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并且应该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即在劳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实现劳动权利方面禁止不合理差别存在.分析农民工平等劳动权利中涉及的劳动者资格的法律依据、劳动权利内容、平等劳动权利的含义等法律问题,既可以推动农民工平等劳动权利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农民工劳动者与非农民工劳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权利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规范劳动行为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布更在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施行以来在调节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认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都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劳动行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的形成要靠有关劳动法律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完善执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法遵循保护劳工的理念 ,借鉴国外劳动立法的经验 ,间接规定了劳动者录用优先权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劳动者录用优先权是一项特殊的劳动权利 ,它的充分实现 ,取决于劳动者的权利意识 ,更依赖于劳动立法提供健全的条件、程序规定和有力的法律救济措施。劳动者行使录用优先权需要符合主体条件、时间条件和录用条件。劳动法应该为劳动者行使录用优先权提供录用告知和答复程序。劳动者行使录用优先权不需要返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录用优先权被侵犯后 ,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5.
陈勇峰 《理论界》2012,(4):68-70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企业集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统一管理或控制是企业集团的根本法律属性,体现在劳动法领域,企业集团劳动关系就表现出比单个公司劳动关系更为复杂的特点。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企业集团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使对相关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存在严重缺失。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应企业集团的法律特点,应通过立法对企业集团劳动关系予以特别调整。  相似文献   

6.
超龄劳动者就业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超龄劳动者就业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存在极大争议,审判实践中的法律适用也很不统一.超龄劳动者就业符合"人身从属性"这一劳动关系的基本判断标准,因而不应否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本质而将其归于劳务关系.但是,由于劳动关系在法律效果上分为合法的劳动法律关系和非法用工关系,因此,对劳动者超龄就业这样一种主体不适法的劳动关系应当认定为非法用工关系.这不但符合退休制度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8.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求同存异:劳动者的身份认定与层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层的背景下,劳动者分化为不同层级。劳动法应从"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予以回应,"求同"即劳动者身份认定的共同之处,应当确立明晰的判断标准,以劳动从属性作为上位概念,超越现有的人格、经济和组织的三分法,从而得出基础性判断标准应是利用雇主的生产资源为雇主劳动并接受雇主的指挥监督,补充性判断标准应是得到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存异"即划分劳动者的层级以便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保护,其标准应当是知识占有水平差异。"求同"与"存异"的分析在于厘清劳动法适用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有助于劳动法调整机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劳动权论略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属性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种标志劳动者人格独立、蕴涵劳动者利益的人权类型 ,劳动权诞生于职业劳动得以社会化、普遍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人权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权种类和范围的扩充 ;人权保障力度的加强。前者属于人权宣言的范畴 ;后者是人权实现的内容。在法治时代 ,人权的宣言与保障都是法律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本质上表现为富裕社会,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还表现为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上这些的实现都要以人为本,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劳动者要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构建和谐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老龄劳动者是指离、退休人员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而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劳动者,老龄劳动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能够成为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用人单位聘用老龄劳动者应视为双方缔结了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经济学:以劳动者为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人以劳为本” ,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教条主义的“左”的思想影响 ,学术界对劳动特别是劳动者的研究既不充分、也不彻底 ,劳动者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未能很好确立起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 ,很重要的就是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研究 ,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劳动法思想。尤其是在苏俄建国之初,列宁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为充分调动劳动者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通过法律限制劳动时间、确保劳动报酬与福利、加强劳动保护以及严格劳动纪律,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劳动法的思想体系。研究列宁的劳动法思想,不仅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国今天的劳动法制建设无疑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法原理为视角,以劳动法上的"人"为主线,描述劳动者的变迁从抽象人格走向具体人格;从原子化的个人走向团体的人;从雇员到股东;从劳动力所有者到资本所有者;从市民到公民;从"单面人"到健全的"社会人".以此来诠释劳动法律制度的变迁.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劳动者的界定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厘清劳动者的内涵十分必要。澳大利亚在界定雇佣关系和雇员范围方面具有丰富的法规和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劳动者不能孤立界定,应当从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出发,强调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从属性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控制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体现隶属性的显示性要素来完善劳动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07,(8):49-49
不少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工资却被拖欠,变相克扣,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与工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总认为工资多少用人单位说了算,让用人单位钻了空子.其实,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各个时期的工资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解劳动者的忠实义务应当从法律适用中来挖掘其本意。基于身份要素与债的要素共性的判断,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了劳动者忠实义务的理论基础;效力基础和正当性的基础构成其法律适用的来源。探求劳动者忠实义务的法律适用,需要在归纳总结法律裁判的基础上对忠实义务的内容进行类型化区分。据此,忠实义务的适用规则是劳资关系利益衡量的过程,其判断包括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原则,具体体现为: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依据;劳动者行为正当性的道德论证;劳动者忠实义务对倾斜保护原则和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对忠实义务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对十六大中有创新意义的经济学理论作深入研究,对彻底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尊重劳动,核心是要突出劳动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劳动者为主体;不能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对立起来,关键是要搞清楚所有制主体的属性,不是看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树立新的财产观,促进劳动者向有产者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