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新时期做好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和更替水平以下。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党中央、国…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住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过去的5年,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妇女总和生育率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稳定,实现了到20世纪末把全国总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之后,根据新情况、新形势的要求而作出的,对做好我国21世纪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1 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决定》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明确了今后10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和方针。这对克服目前基层干部存在的盲目乐观,沾沾自喜,麻痹松懈的思想有着极大的鞭…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要求更高 ,任务更艰巨”。因此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和解决如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明确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意义及其艰巨性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意义重大。经过多年的努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一样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实现了人…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一文件的提出,为我国2010年之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总体目标和实施方针。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从我国人  相似文献   

9.
<正> 一、什么是中国式的计划生育道路? 所谓中国式的计划生育道路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尚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还很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实现了人口的超前控制,即人口的超经济控制模式。人口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问题。经济发达,人民富裕,是最好的“避孕药”。中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所决定的自发趋势,是人口高出生的模式。而要实现低出生有两条道路;一是依靠经济的发展来自发地调节人口的高出生率;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使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21世纪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和任务 ,对基层计生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干部培训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就新时期计生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一、事业成败 ,关键在人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即稳定…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计划生育思想初探□费虹寰熊华源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经过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再生产也随之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1953年底,全国人口总数已由1...  相似文献   

12.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贵州省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强有力推动下,贵州省遵义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全市少生人口300余万人,创造了社会抚养比较低、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时期,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体制改革给人口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有的问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有的是随经济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崭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便使人口理论研究工作和生育管理工作,更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具有生命力。我们不妨摘其要者举例如下: 关于人口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们应进一步研究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如所周知,我国人口生产,正在由解放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类型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固然与党的人口政策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  相似文献   

14.
张林 《当代人口》2000,(4):45-46
临安市地处浙西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市),辖区人口近5l万。近20年来,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全市少生12万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进一步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是临安市今后一个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就临安市低生育水平现状、制约因素作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生育率也由自然的生育过程向有控制的生育过程转变,并且这种转变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其自身的客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指出;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卓绝努力下,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为我们几十年为之奋斗的低生育率目标已如期实现,90年代中国的生育水平开始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与多数欧洲…  相似文献   

17.
<正> 新中国成立35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不合理的人口结构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正在经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由高增长向低增长的转变考察人口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全国解放以前,总的说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但不同历史时期增长率差异很大。从公元2年至1947年全国人口由5,959万增加到39.60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1%;而近代  相似文献   

18.
人口目标责任考核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完善和强化人口目  相似文献   

19.
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吉林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少生1000多万人口,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计生家庭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发展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计生卫生部门机构整合后,全省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极大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压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也为世界的人口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