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伟娜 《西北人口》2005,98(1):15-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中国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分散分布的格局。新时期扶贫的思路转变为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畴。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已逐步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缓解农村贫困提供了美好的蓝图,但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怎么制定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在新世纪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政策下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处于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的转折时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物价上涨的条件下,客观上要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之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低保对象的实际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吉林省城市低保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尽管低保标准、保障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但滞后于CPI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被动的保障方式,它不能调动被保障对象的积极性,也不能使被保障对象摆脱贫困。差额补贴是把最低生活保障与正所得税相结合的方案,给予所有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标准与所得税之差的补贴,是对负所得税方案和现行最低保障制度的改进,是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体现,该方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与反贫困理念发展相伴随的概念,是具有发展型社会政策特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资源再分配,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以达到真正的脱贫。该制度具有使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效益性特征,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具有抗击贫困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同时,该项制度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可持续特征。这些特征扩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本文提出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并构建一套体系对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客观的度量,可以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战略指导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克源  谢瑞 《西北人口》2009,30(3):125-128,F000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基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城镇和农村实施的是内容和标准完全不同、甚至是城镇低保制度优于农村低保制度的不公平的现状。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城乡统筹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城乡统一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条解决城乡贫困问题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并构建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对2003~2014年间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的“低保”需求与“低保”资金供给存在错位的现象,分税制改革与地区分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造成“低保”需求与“低保”资金供给错位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当中央政府提出要向民生倾斜时,地方政府存在竞争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云  吴国举  刘慧 《西北人口》2009,30(4):43-47
低保退出机制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但目前低保退出机制相对滞后,其中低保标准较低、福利依赖、收入核定困难是主要制约因素。建立分类救助模式与脱贫扶助体系、完善家庭收入核定手段、对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以及强化村级监督等是突破障碍。构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振军  牛叔文 《西北人口》2008,29(4):59-62,68
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高低,我们将甘肃各市(州)相对地划分为较发达、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然后依据农村住户调查的详细资料和三类经济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分布分析计算出三类经济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人数及金额,结果符合甘肃实际。鉴于甘肃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减缓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兖州市自2006年起,实行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每人每年由过去的7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800元,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从今年起,兖州市通过人代会共同决议并实施了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为每人每年800元,按市\乡镇1:1的比例纳入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作保证,如果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得不到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很难称得上完善。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对这三项制度的构建基本就构建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杜毅  肖云 《西北人口》2009,30(1):13-17
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如何尽快完善这项制度已引起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贺书霞 《西北人口》2012,33(2):63-67
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对于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把握与满足程度。调查地区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可承受的支付金额的平均值为32.06元/月,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的支付上限值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7.29%,高于此比例,则影响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适宜比例值为10.6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现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测算甘肃省近五年的低保标准。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实施存在覆盖范围广、水平低的不合理现象,仅能满足食品需求的低保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法满足贫困群体的多元需求等问题。提出低保制度实施要逐步采用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低保标准与多元化需求的有机统一;拓展农村低保资金筹措渠道;充分重视基层工作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征用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在城市近郊出现了许多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一项重要的养老支柱,而新的适合其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未建立,他们面临的老年风险突现,既影响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力。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养老安排建立起有关他们的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上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足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必须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征地制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从而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