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移民在搬迁到新迁入地后,对迁移的总体评价态度有一个从较高的满意度向较低的满意度过渡的转变。本文采用“同期群”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峡移民评价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说明了三峡移民在安置地的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角色标签阶段、角色学习阶段、角色同化与比较阶段。而角色同化和比较阶段中,三峡移民的横向比较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三峡移民满意度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峡移民在社会适应性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三峡移民在搬迁后生活环境的社会适应或社会化中,其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迁后的社会心态是这种主观能动性首先的和集中的表现状态。经对湖北部分首批三峡移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本文从移民对搬迁前后生活环境的感觉比较、对迁后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环境的习惯感觉、生活关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这些移民迁后的社会心态状况及各种原因。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首批搬迁的三峡移民目前的状况,并对调整、引导三峡移民的社会心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了三峡农村跨省外迁移民的"边际人"心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峡农村跨省外迁移民中普遍存在着"边际人"心态.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移民"边际人"心态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交往、生产劳动方式和日常生活适应程度、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外出打工经历家庭经济收入满意度以及年龄等.  相似文献   

4.
三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对三峡库区移民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首批移民的调查,比较了三峡移民搬迁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通过了解发展经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发展家庭经济的投资意向,考察了三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各方面适应性相关程度的统计,考察了移民其他各方面的适应性对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替代效应;最后概括了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亦指出了三峡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实质、基本特征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中,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生产对象、耕作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移民教育问题已引起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我国“三西”地区(即甘肃定西、河西、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教育是移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对移民工程能否顺利进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三峡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三峡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问题,为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合提供参考。方法: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因子分析。结果:把因子负荷值大于0.7的共7个指标作为分析的典型指标,归纳为经济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交往适应3个方面。结论:山东三峡外迁移民适应状况中,最好的为社会交往适应,最差的是经济适应。因此,增强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是提高其经济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知识型移民的社会适应优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常花  朱力 《南方人口》2008,23(4):30-37
"知识型移民"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流动,以在新的移入地为定居目标并定居一年以上的迁移人口.在知识型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即基本生活适应、发展满足适应和文化心理适应中"才识"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知识型移民社会适应的主要优势."才识"对这一群体社会适应发挥作用的机制依托于知识型移民自身的客观条件、主观心理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这三类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研究中,环境难民这一概念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迁移动因的识别、是否存在环境难民、环境难民能否纳入难民的范畴三个方面。导致环境难民概念分歧的原因在于移民跨学科研究进展缓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角度对环境难民进行建构。为了弥合环境难民存在的争议,学者采取了将环境变化引起的跨国被迫迁移人口视为环境难民;根据移民动机和救援紧迫性识别环境难民;采取“自愿—强制”二分法将环境难民纳入非自愿移民的范畴;维持现状与加强合作等四条路径。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相关移民实践认为:扩大环境难民的范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环境难民不能囊括那些既定类型和约定俗成的移民类型;不能将非自愿移民等同于难民;概念界定本身无法解决身份识别。在实践中,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影响识别需要救援的迁移人口;以集体身份划定环境难民范畴;履行政府的职责,最大程度上较少跨国环境难民;对不同环境变化影响的人口采取不同的迁移手段;整合资源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安置移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上海崇明三峡移民的实地考察,描述了迁入地对三峡移民的总体安置工作以及移民在进入迁入地以后的基本生活状况,提出三峡移民的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章在结尾部分还针对相关结论对三峡移民工作做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艳  彭婧  党晶晶 《西北人口》2017,(4):116-121
政府主导的移民工程已实施30余年,在此过程中移民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生着悄然变化.基于303份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移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移民的生活期望.结果表明,移民的外出务工频率、对政府财政补贴和清真寺满意度对迁移意愿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而移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属性则与迁移意愿不相关.结合访谈资料,发现当前移民的生活期望已不是最初解决温饱的生存层面,而是向往更舒适的生活,但对居住地生态环境并不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迁移弹性与劳动市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移行,中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控制政策逐步缓和,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移民对迁移的选择的自由度都逐步增大,人口迁移日将显示出“市场经济化”的特色。一般说来,迁移人口大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的迁移又几乎都与劳动就业相关,所以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日趋活跃、渐呈“市场经济化”的人口迁移,没有相适应的劳动市场,“市场经济化”的转变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关系,通过对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迁移收入弹性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市场的类型、特征及其转变。 1.人口迁移收入弹性与劳动市场类型的一般关系 (1)人口迁移弹性的含义 如果把人口迁移量看做是被说明变量,把影响人口迁移量变化的因素看做是说明变量,那么人口迁移弹性就是指人口迁移量的相对变动对影响其发生的某一说明变量相对变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反映程度,其定义式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2007年江苏省部分移民安置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及有关移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对三峡外迁移民后期扶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移民已逐渐适应安置地的生活,但仍然存在着诸如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合理规划、人口审核与管理,以及移民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迁入地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建立移民后期扶持的稳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现象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然而,有关环境引发移民的许多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环境变化是环境移民的重要原因,但有时候环境变化并不一定导致移民。论文梳理总结了环境移民理论,认为与其它环境移民理论相比,社会脆弱性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环境变化引发的移民问题。同时指出虽然我国的环境移民有别于国际上的环境移民,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由政府组织的诱导性移民,但环境移民理论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后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特点发生了相当重大的变化。在迁移发展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经常起着重要作用外,政治因素(新的国家建立、国界变化、民族解放斗争、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等等)对决定迁移方向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有时,迁移还受民族和宗教动因的制约。随着都市化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仍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城迁移过程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全球3700多万海外华人群体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长期持续的国际迁移历程分不开,特别是与近代大规模的国际迁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历史人口学的角度对1840—1949年间中国国际迁移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移民规模和流向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近代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江苏省大丰市三峡移民安置点为个案,探讨移民社区发展的困境,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造成的启动艰难;劳动方式差异造成的转变艰难;目标任务差异造成的赶超艰难;关系资本表面化造成的发展乏力等,希望能对移民社区发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移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移民史学角度,阐述了中国国际移民产生、发展的历史概貌,从秦汉至民国时期,大体经历了发轫、自发、过渡、高潮和持续发展五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国际移民的规模和人口学特征,认为中国国际迁移既有与国际共性的迁移原因,又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作形式;文章最后论述了中国国际移民在世界移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峡移民社区的整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以移民纠纷作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移民社区中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认为移民社区的整合和合法性的获得来源于国家力量和移民、移民和移民之间关系网络的生成和维系。而移民纠纷深深的“嵌入”这些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区基础秩序之中。同时深刘的体现了社区合法性的维系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迁移人口的婚姻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迁移人口作为迁移过程的主体和迁移行为的具体承担者,他们的迁移行为必然会对他(她)现实的或未来的婚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人口迁移与婚姻:理论说明迁移人口指的是时间序列中发生迁移行为的人的总和。在这里,迁移人口具体包括永久性移民和暂住人口。其中前者又分为带户口以改变定居点的迁移者和没带户口但事实上移居一年以上的迁移者,后者是指在本户居住一天以上一年以下者。从迁移人口的婚姻角度出发,所有15岁以上的迁移者都处于婚姻的某一状态:未婚或已婚。因此,就婚姻状态而言,一定年龄的迁移人口又可划分为未婚移民和已婚移民两种。1.迁移行为与婚姻迁移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婚姻是一种制度。这两者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因此,无论个人如何迁移或迁移何处,他(她)们迟早会与作为一种制度的婚姻生活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