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学刊》2018,(3):93-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常态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变动并对家庭养老构成威胁,进而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构成冲击。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进行的"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运用个体增长模型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划分为主干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深入剖析居住安排变动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跟踪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由居住在非主干家庭变动为主干家庭会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衰退,居住在非隔代家庭变动为隔代家庭显著减缓了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而居住在非"空巢"家庭变动为"空巢"家庭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衰退的减缓作用存在选择性;研究揭示了农村老年人所选择的居住安排是基于整体家庭客观需求并以全体家庭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的家庭决策,居住安排的不同会带来迥异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在中国独特的家庭养老背景下,居住安排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混合截面数据,以农村老年人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中位数的40%测量经济相对贫困,实证分析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罹患慢性病不仅没有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反而使他们陷入经济相对贫困的概率发生比降低了10.74%,农村老年人罹患慢性病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负效应,而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损耗的身体再现。不同的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罹患血脂异常、心脏病和哮喘的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发生风险越高,罹患关节炎、肾病和肺病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越低。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文章的政策启示在于:积极看待慢性病带来的负面效应,慢性病发生的背后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的具体反映;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农业劳动对劳动力身体的损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导致的慢性病患病率;加强农村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4.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IN De-ting 《人口与经济》2007,(4):59-62
为了丰富和完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运用文献法从个体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慢性病患病状况以及宏观环境四方面论述了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作用机理,指出了个体因素作用于老年人自理能力个体差异、宏观因素作用于老年人自理能力区域差异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详细分析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是,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代际支持的显著影响力会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产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健康受到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特别是研究老年人口众多的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2002-2011年纵向数据,建立Cox等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发现了中国老年人的躯体功能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ADL、IADL和LOA/LOM好的老年人比差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低了25%、18%和5%;另外,慢性病、性别、年龄、民族、城乡与区域、职业地位和主要收入来源、活动参与和生病照料者也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人人格特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讨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武汉市60岁以上随机抽取的442位老年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人格特征更趋于内向,性情更趋于平和;情绪稳定性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好于情绪不稳定性的老年人;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差中,能被性别、年龄和情绪稳定性共同解释的比例为27.1%。 相似文献
8.
9.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再适应量表(SRRS),对武汉市随机抽取的442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在有轻度及以下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邻居、同事、家人、经济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多朋友、同事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家人支持和较多安慰支持能分别显著改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面板数据研究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童年时期严重的躯体或情感虐待、父母关系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经历重大创伤等四类童年逆境均会显著提高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在童年时期父母偶尔的打骂不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但经常打骂则可能会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父母关系差对儿童虽然不是实质性伤害,但也会造成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其负面影响超过了躯体或情感虐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是负面影响最大的逆境事件,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低可能通过累积劣势机制对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经历重大创伤可能提高老年抑郁风险,但其影响小于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低、父母关系差等因素。童年逆境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效应,逆境事件越多老年人受抑郁影响的风险越高。分性别来看,长期逆境状况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而重大创伤对男性的长期影响更大。分城乡来看,四类童年逆境事件对农村样本均有显著影响,但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于城镇样本有影响,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中间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家庭结构对老年人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家庭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居住安排与子女数量两方面)对老年人所获得的来自子女的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是否与子女同住会影响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与照料支持,而子女数量对代际支持的获得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基于活动理论与压力应对理论,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2SLS、GMM等模型,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参与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同时抑制了基本活动功能、工具性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受损,降低了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2)劳动参与、志愿参与、娱乐参与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均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可以显著缓解近期和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冲击;对经历多种负性生活事件、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效果尤为突出。(4)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会参与对高龄及居住在农村或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提升效果更明显,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文章认为,应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发展老年志愿事业、加快完成社区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环境建设与制度保障,逐步构建起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调研数据,基于再社会化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心理健康的提升作用高于生理健康。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升老年人的学习频率来影响其健康状况。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促进作用在60~69岁低龄老年群体和城镇户籍老年人群体中更加明显。上述结果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选择偏差后保持稳健,这表明再社会化理论中通过互联网应用强化老年人学习的意识,有助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17.
长期护理问题是社会老年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年人是否需要长期护理取决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丧失生活能力(olisability)是衡量老年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学者在测量生活能力丧失程度时使用了四种测量方法:(1)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测量方法,其测量内容一般由七个项目构成:洗澡、梳洗、穿衣、吃饭、步行、上厕所和从床上到椅子上;(2)日常生活的工具性活动(Instrumental Acti- 相似文献
18.
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认为 ,对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应该历史地、将人生周期连续起来看 ;比较青年人与老年人的价值 ,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 ;老年人的价值是以历史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为主 ;既要看到老年人社会价值积极的一面 ,也应该承认其缺欠的一面 ;老年人也有一个继续社会化 ,克服缺点 ,改造主观世界 ,完善自我、继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的任务。本文就老年人社会价值的评价问题从经济学、人才学和社会文化学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和学术探讨 ,以期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对儿子还是对女儿,提供孙子女照料都会加强其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但是子女与老年父母居住距离的差别,造成照料孙子女作为结合家庭的中心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由于儿子被寄予养老的主要责任,与老年父母代际交换关系受居住距离的影响更大。老年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服务性(生活照料)互惠关系随居住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但情感回馈则被削弱,且老年母亲通过向儿子提供孙子女照料得到经济回报的互惠关系强于老年父亲与儿子的互惠关系。老年父母向其子女提供孙子女照料帮助符合合作群体模式下交换的目的是增强回报能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使用2017~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检验了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更高,而独居老年人的自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机构养老对少子女或无子女、高龄空巢的老年人积极意义更加明显。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可及性是提升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三种重要的机制。其中,机构养老的短板是精神慰藉功能较弱,非机构居住的不足在于医疗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对此,文章提出加强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服务建设、增加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注重关爱非机构居住老年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