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今之天下,一通商之天下”及“中外通商有益”论等命题的问世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形成的基本表征.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的基调是:振兴国内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围绕着国内市场的振兴,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在参照国际市场体制的基础上畅言机器生产拓利源、号召集聚资金兴工商、呼吁重商护商求富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性措施.与此同时,洋务时期的中国人也积极鼓动开展出洋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多方面揭橥了商人素质近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世界市场意识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以求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自强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洋务派在近40年的“新政”实践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自强”,就得造船制械,就得发展军事工业;要想发展军事工业,就得广辟财源,兴利求富,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此即马建忠所说的:“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洋务派首脑人物们认为,兴利求富不仅具有裕饷开源的意义,且有“分洋商之利”,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意义,李鸿章就说过:“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 “自强——求富”这一近代化模式的实现,必须以封建社会一体化结构的瓦解为前提。当整个社会形态仍处在中世纪时期,政治结构、经济组织以及人们的价值系统仍是传统而非近代之时,急功近利地“求富”便只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从逻辑角度看,李鸿章等人以纾燃眉之急的“求富”虽无过错,但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这种“自强——求富”模式却有悖于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近代皖江三大商埠芜湖、安庆、大通,在近代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勃兴。这是由其内在的良好商业基础,近代中国兴办实业而求富强的思潮及外在的近代化全球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俾斯麦的强权,创英国式的富强”──评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姚传德明治时期的日本,真正明确了前进道路并全力展开近代化活动是1873年以后的事。①而为日本的近代化制订了一个完整蓝图,并领导了关键的、创业阶段的,前期近代化活动的,正是当时的独裁者大久保...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过去人们在探讨近代英国成功的原因时,往往强调工业近代化的作用,而对农业近代化在整个社会近代化中的地位则估计不足。历史经验表明,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顺利实现农业近代化,对整个社会近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这在美国尤为突出,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英国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决定性的角色是在农村演完的”;正是由于农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经历工业化的第一个国家”[1]。因此,对英国农业近代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理解工…  相似文献   

6.
<正> 丁日昌是晚清同、光“自强”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办理洋务而著名,尤以其洋务军事活动富于成就,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丁日昌的军事言论和实践与晚清军事近代化密切关联。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考察丁日昌的军事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历史地位。 一 要想有力地抵御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必须以建立近代国防为条件,近代国防又必须以近代军事工业为基础。这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近代官绅对此问题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林则徐  相似文献   

7.
“十年专利”与近代中国机器织布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走向近代化,成为近代社会相互交织的历史任务,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虽然各种应时而生的救国方案和惊世骇俗的思想认识,反映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与探索,但由干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所竭力保护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蹒跚,充满着时代的艰辛,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反思。上海机器织布局“十年专利”就是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引起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趣相 :由中国共产党人开拓的民族近代化的实践道路———从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入手 (以土地革命为开端 ) ,通过完成民主革命 ,转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事先竟以不成熟的理论雏形存在于康有为的进化论学理之中 ,并合逻辑地表现为 :“求乐免苦”的人本质论 (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考 ) ,“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政治创见 (解决近代民主问题的思考 ) ,“大同”的社会主义远景说 (解决民族终极前途的思考 )。由此可见 ,康有为的思致在质底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化的“社会期待” ,———某种潜在的禀有必然性的社会要求。因此 ,它迟早会扩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并以不可遏止之势最终决定近代化实现的路向。在这个意义上 ,康有为不愧为中国近代化通途的理性先知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 ,是立翔博士《近代的初曙》所论证的一个崭新命题。 18世纪中国社会的新观念直接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而《近代的初曙》一书为学术界展开“18世纪中国”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体处在同一发展阶段,其上层建筑方面的落后只是相对的;屈原继承了楚文化中的进步传统,并探索着以变革求富强的新路;扬春时判定屈原为反对统一、维护落后文化的悲剧角色,并不妥当。《离骚》“上下求女”喻指“求合于君王”;王锡荣以“前四次求女”喻“为国求贤”,“远逝求女”喻“为己求主”,不符合《离骚》前后的逻辑关系。洞庭湖除会湘水北入大江外,并无另外的出江“湖口”;“庐水”与“庐江”非为一水,其发源地亦不在一处;赵逵夫关于《哀郢》“西浮”新说,和在江西西部有“另一个陵阳”的推断,均难成立。  相似文献   

11.
“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使用的“近代化”概念,乃从中国历史传统分期框架中的“近代”概念引伸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对于古老的封建中国来说,近代化过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如果说,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那么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化的起步则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有比较明显的进展。然而,总体上说来,西南地区近代化步履瞒栅而艰难,其中的辛酸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以为今日现代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12.
洋务政论家王韬是晚清“变法自强”口号的首倡者,他的“变法自强”主张是以世界观念为重要依据的。本文谨对王韬的世界观念的构成及其与“变法自强”论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中,经历了一个从“师夷制夷”以实现自强到自由为体变法图强的思想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自由主义逐渐由原来封建制度中的一个补救措施变为了改良派思想中实现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但历史表明,无论在封建制度中的西学,还是后来的自由为体学说,本质上都想采用西方自由主义模式改造中国,但在实践中都没有使中国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新式的军事学校,其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都是不平常的,是近代军事、近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关于它的研究,无论在史学、军事学、教育学界,都是很不够的。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军校的分类,清末民初军校的历史作用等,还缺少系统的论述。 一、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军校起于道咸年间。此时的中国政局,面临着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极大地触动了士大夫阶层,“师夷长技以制夷”,“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议论鼓噪朝野,一个军事近代化的运动便首先被推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维新时期康有为对西方国家何以富强的时代课题作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上清帝第一书阶段揭示中西强弱之别的原因在于势俗之异,触及比较深层的思想内容;公车上书阶段全面系统总结概括西方富强之道,使之与维新派变法要求融为一体;戊戌年阶段着重阐明日本变政经验,主张以直接学习日本代替直接学习西方。三个阶段的认识构成一套建设近代化富强国家的完整设想  相似文献   

16.
外聘人才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由于学术界对此问题长期重视不够,因而成果甚少。本文谨就外聘人才与晚清舰艇工业近代化的关系做一初步探索。一、造舰活动的展开与外聘人才的到来在近代中国,林则徐和魏源是最早提出制造舰船以抗击侵略的人。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就指出:“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①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他认为:“夷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志毅 《北方论丛》2001,1(1):50-57
在世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的民族化思潮。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在外来化刺激下萌生起的最初的民族化反思,是后有梁启超新史学与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化向近代化转化的努力。这些虽与欧洲近代的化民族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则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近代化实际上指的是德国赶超英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行政高效化的历史过程。德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政治、文化思想(包括道德、意识、观念、心理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到本世纪初,它基本完成了近代化过程,建立一套庞大的、讲求实效的国家行政机构,这种国家行政机构虽然带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但却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和行政效能。教育方面,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九十年代受教育儿童达90%。通过创办各类大学、中专和业余学校,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方面,从八十年代起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保险法案,逐步步入福利国家的行列。思想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形成了要求改革精神风貌和强烈振兴民族的观念。这是德国近代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德国靠什么赶超英法,实现近代化的?这一问题虽然有多种意见,学者也从不同方面进  相似文献   

19.
张晚林 《天府新论》2016,(2):137-147
“富强”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不能仅从“富”上考量,还须从“强”上来阐发。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物质财富上的“富有”,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一定足够“强大”。“富强”如果既意味着“富有”亦意味着“强大”,则必须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富民,藏富于民;其二,教民,官吏以身作则使百姓知文化德义、礼义廉耻;其三,社会养成君子品格,能意识到财富在人生价值中的限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并不排斥物质财富,且于以上三点都有极具价值的论述。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资源。  相似文献   

20.
形象是整个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集体的繁荣、个人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树立新形象的认识是超前的,在油田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就确定了“适应新形势,建立新体制,树立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树立新形象”成为总体工作思路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第一次。在树立新形象的过程中,由公司党委下发文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新形象工程”。实施“新形象工程”以适应重组改制上市的新形势为目的,以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