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南模式”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苏南模式的是非沉浮,文章反思了理论研究中弥漫的“模式情结”在方法论上的局限。一方面,要反对教条化地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成功经验,类似“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的概括,事实上将苏南模式视作某种样板,无视经济发展所必然伴随的制度变迁;同时,对于具备学术价值的概念应作严谨的理论界定,以免陷入范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作者提出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学定义,并探讨了其在转轨经济中推进农村工业化的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国以来,我们几乎一直是在“左”的错误的统治之下过日子的。一九五七年以前一般情况好些,一九五八年以后就越来越严重起来,到了十年浩劫之际,更是“左”得出奇了。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左”的错误倾向,在我们的国土上,是怎么成为如此难治的顽症的呢? 问得好!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好题目,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论证,做出唯物主义的回答。这也是一个实践上逼切要求正确答案的大问题,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在政治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四人帮”推行的路线,是一条右得不能再右的极右路线。它在表现形式上有极右的一面,也有极“左”的一面。那极“左”的一面,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们必须响应华主席的号召,彻底揭露“四人帮”反革命两面派的伎俩,揭露他们假左派、真右派的反动面目,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实行市场化模式,在政府工作中运用“顾客导向”,使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改革步伐加快,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被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市场化模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改革实践中逐步推行。市场化模式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是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针对问题,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把市场化模式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市场化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推动政府改革,使公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对“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我国“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困境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一是对公司和农户签订的契约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农户”组织困境产生的根源。二是对履约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农户”组织运行的困境。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改进的建议: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摆脱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扩大农户生产规模,提高自我履约能力;双方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政府体制进行改进和互补性制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正> “反思文学”因其重大成就而将载入文学史册。新时期文学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着的。对于发展中的一个过去了的文学思潮进行挑剔,也许是不必要的,因为用今天的成就去指责昨天的不足,就象指责一个成年人少年时代的弱小和幼稚。但是,仅仅赞美,容易使人沉醉于它的成长而看不到它的实际高度和应有高度的差距。文学史的任务是忠实地描述文学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真实状况,既不能在历史条件尚不具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公共的"、"私人的"是西方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由于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经常意指不同的东西,因此产生了意义的交叉、重叠.西方理论界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划分"公共"/"私人"的模式,即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国家-市场模式.共和主义美德模式,以及女性主义模式,对这几种划分模式进行检索和梳理,将有助于廓清概念,理清脉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南巡时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并告诫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因此,探讨“左”倾错误的表现特征,以便我们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前进,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但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始终受着“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在实践中遭受许多挫折。这是因为,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形成于共产国际一、二次代表大会,而共产国际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烈火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论断是对我党70多年来在反“左”防右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左”的倾向一再出现并导致严重后果。事实证明,“左”比右更容易产生,更具有危害性。因此,“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本文试就“左”的根源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3.
“左”的根源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出发,指出“左”的危害丝毫不比右的轻,甚至更加严重,而且由“左”转向右,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左”的根源来自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等等方面,只有清除根深蒂固的“左”,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略论防“左”徐金城,宋继孔《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终卷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做出的深刻论断。反映了总设计师深远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战略洞察力。深入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认清“防左”在新时期反...  相似文献   

15.
“苏南模式”的反思与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①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苏锡常城市群(带)日益壮大,苏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南模式”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苏南地区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苏南模式”本身的缺失及一些制约因素,苏南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苏南模式”的演进过程深入探索苏南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进而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对于科学制定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扫黄”浪涛席卷全国,冲刷着书刊市场上的一切污泥浊水。彻底清除那些“精神毒品”、“文化垃圾”,全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同时这也集中暴露了出版界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严重性,大量事实使人触目惊心。现在,当“扫黄”基本告一段落之后,痛定思痛,认真进行一番反思,汲取教训,使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当前出版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王瑞丰  沈晓平 《学术探索》2012,(11):182-185
本文阐明"专接本"教育的双重属性,表明"专接本"教育的定位内涵,提出"专接本"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专科职业教育,却是职业教育的接续和深化。强调变革现行"专接本"教育的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系统、教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20.
1984年,湖北农村同全国农村一样,呈现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城乡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农村正面临着加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极其有利的时机。1984年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的第四个一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的政策、措施。要在湖北农村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发展农村大好形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些工作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坚持清“左”、破旧、立新。这是因为,在我省一些干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