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传统的爱情小说与张爱玲的爱情小说加以对照,旨在分析张爱玲爱情小说的精神特征.张爱玲拒绝了超现实的爱情神话,以平静的写实作底子,让衣冠楚楚的"饮食男女"们一个个现出他们的凡胎俗骨,以冷峻的真实揭穿了神话的虚妄.  相似文献   

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40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选材是平凡的,多以“恋爱、婚姻”为题材,而她爱情小说的内在意蕴却是深远而不平凡的。这些意蕴主要包括:1.浓厚的悲剧生命意识;2.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发掘;3.执著于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张爱玲,本着对现实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体悟,走出女性神话,以冷峻平实的笔调揭示出:传统的男子中心意识造成女性内在精神的匮乏和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播弄,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在张爱玲那儿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选取神话、人性、鬼气作为关键词,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入张爱玲的文学视野。认为她的创作主要是以冷峻的写实手法消解神话、描摹人性,并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鬼气。张爱玲是个真正的人间本位主义者,无论是颠覆"神话"还是编织"鬼话",都是为了凸显出丰富、驳杂的人性,由此可见她对"人的文学"的坚守以及与"五四"文学传统之间隔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女性神话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神话的角度切入,通过母性的解构、女儿性的解构和爱情的解构三个方面对张爱玲消解和终结女性神话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的手法,对男性主体进行了阉割去势,解构了女性神话,自审了女性主体,从而剖析了人性的自私、贪婪、卑鄙、冷酷与无情.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创作是执着于故事本身的。为了达到故事性,张爱玲采取了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段的一些精华,着力表现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形象,同时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给人一种生命的质感。与张爱玲恋恋于故事不同,王安忆把讲故事放在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作者极力消解故事性,力图通过理念构建一种"神话"。她以理性思索和文化审视为基石,用玄想性的语言代替风俗化的语言,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婚恋观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向人们诠释的是:内心有情而人间无情,真正的爱可望而不可得。故其爱情小说在内容上体现为三种基本走向:有情人不成眷属,以交易为目的而互相算计的爱和病态的乃至变态的爱。她的家族的没落、童年的不幸所构成的内心双重失落感,直接影响了她的小说创造,因而其小说多以没落贵族家庭为场景,这种家庭中全无健康温馨的氛围,人物的爱情结局也都是悲剧性的。运用色彩来渲染悲剧气氛和通过意象来体现悲剧意识的内涵,则是她使用的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遗著长篇小说<小团圆>的面世,打破了人们一直以为侨居美国后的她江郎才尽的定见.<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后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充分显示了张爱玲晚期小说创作风格.作品触目惊心地揭示了不仅仅是外部的世态炎凉和人情浇薄,而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爱的失缺,所带给人刻骨铭心的怆 楚.传统的情爱神话--亲情、爱情的温暖,至此已经消解殆尽.生命不仅仅是悲哀,而且是彻骨的冰冷与悲怆,其文本充分体现了张爱玲晚期小说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只从题材的角度研究张爱玲的作品,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如果转而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则会发现张爱玲讲述的其实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故事,并在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之下,隐藏着一个关于女性再生的神话,构成故事下的故事。张爱玲的作品揭示出,在生存勇气、智慧与创造文明方面,女性高于男人,从而显现出女性的巨大人性之光。突破题材限制,进入故事结构层面对张爱玲的故事进行叙事分析,是打开了其作品的第一层意义。进而突破到故事下的故事,看到那个现象的再生的故事是如何影响与制约着张爱玲的叙事活动的,方打开了其作品更深一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还魂型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历代还魂型爱情小说创作中的四种形态,并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角度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五四遗事》写了两对五四青年追求高雅的爱情而最终落入世俗的故事。《五四遗事》是关于启蒙现代性的命运的叙事。启蒙现代性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酿造了“启蒙”和“救亡”的国家意志,而且还构想出一种“伟大爱情”的神话,作为元叙事来教化和改造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作为宿命论者的张爱玲,清楚地意识到了启蒙现代性的尴尬;她既拒绝审美救世主义者用诗意来超越日常生活,也无法像鲁迅那样以社会革命论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毛姆和张爱玲相似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以及两位作家分别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他们作品中对异性的贬义性书写. 毛姆笔下的异性书写大都是负面的,他作品中的女性常以荡妇或伪善者的形象出现.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丑陋的男性形象的刻画彻底颠覆了传统对于男性神话的书写. 造成他们性别意识的成因分别为不幸的童年、不幸的情感生活以及思想史语境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创作了五先十色的爱情小说.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在价值观念、主题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同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明显差异.以家族为本位的爱的观念转变为以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为目的的爱的观念,人成为思考一切问题的中心和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动摇.爱情小说开始由古典的故事情节型向现代的人物塑造型转变.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婚恋心理和动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萧红是较早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因而在小说中赋予女性主体的地位,同时对男权社会中男性神话和男子汉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解。不同的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因为走了女结婚员的道路而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世界,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虽然难逃悲剧的结局,却总怀着美好的希望进行了抗争。这对时下女性思考个人命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游友基(宁德师专福建352100)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张爱玲热”。人们选择不同的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最早评价张爱玲的傅雷(迅雨)惊呼张爱玲的作品“太突兀了,太象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