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关于建立数理修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修辞学是一门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 ,亦即研究修辞的形式化规律的科学 ,代表修辞学的科学主义倾向。数理修辞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 ,标志着修辞学走出经验的樊篱 ,进入了科学分析的时代。文章主要探讨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数理修辞学的建立 ,是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向修辞学的渗透与推动的必然结果 ,也是修辞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数理修辞学以系统论、认知心理学和原子论为其理论基础 ,对修辞系统的元素、结构和功能既相互分开 ,又统一起来加以分析 ,提出了基于复杂特征集变换理论的修辞发生模式和以修辞元为基本概念的修辞功能分析模式。从而摒弃了传统的功能主义所带来的局限性 ,使修辞分析得以形式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论修辞策略的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修辞策略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人们的认识、理解却并不一致。科学界定这一概念是当前修辞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修辞策略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说写者为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努力适应听读者而选择和运用修辞手段的一种谋略设计。这一定义中包含语言交际活动、交际目的、适应、修辞手段、谋略设计五个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上古时期,东方以中国的孔子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对修辞学进行共时的研究,还是进行历时的比较研究,我们都不能回避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两颗灿烂巨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在研究立意、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学术背景、社会基础、修辞观念、修辞功能、修辞伦理、修辞原则、理论体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两者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着眼于语言运用,都强调修辞伦理.这些造就了东西方修辞学研究上的不同范式,奠定了当代世界修辞学新格局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史我以为是属于修辞学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修辞学以修辞现象为其研究对象,那么修辞学学则以修辞为其研究对象。修辞学学不但有其时和历时之分,也可以有理论、评论和鉴赏之分。修辞学学既然是对修辞学说的一种理论研究,那么,也只有当修辞学说繁荣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有可能诞生修辞学学。这一方面是因为修辞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出现了对评价、选择各种修辞学说的理论原则的渴望,另一方面也为这种理论说明提供了基础。中国的传统修辞学说是非常之丰富而发达的,这不同于语法学,马建忠《马氏文通》之前的中国语法的确是不如洋人的,写一本《<马氏文通>前的中国语法学》,部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6.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统修辞学从开始重视演讲术、论辩术、诗论,锤词炼句到辞格为研究中心,主要以文学语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言语交际的动态研究,陷入到形式主义的窄胡同里.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源泉的现代修辞学重视语境和言语,着重研究言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规律,重视言语的理解和接受,强调修辞的动态的建构作用.为了推动修辞学的发展,200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修辞学年会是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锦州渤海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的主题是"修辞学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涉及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修辞学分支学科建构、实用修辞和修辞格、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修辞领域的所有热点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完善修辞学理论,对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就現在通行的汉語修辞学的書籍的編制来看,对于汉語修辞学的內容的划分,大体有两个不同的体系。第一个,主要是用語言的修辞作用作标准来划分的,可以拿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代表。第二个,主要是用語言的結构单位作标准来划分的,可以拿张瓌一先生的“修辞概要”作代表。陈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根据語言的修辞作用把汉語修辞学的內容划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部分f:“我們从修辞的观点上观察使用語辞的实际情形,觉得无論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语言象似性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效果,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映象象似与拟像象似两个层次以及各层次的修辞效果。研究证明:象似性可以被应用到广告语言中取得相应的文体效果。这为修辞学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丰富和拓宽了象似性理论的研究,也为广告的创作和欣赏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论汉语修辞的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修辞学不应只研究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应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修辞学的内在规律,认识汉语修辞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对修辞造词的文化镜象、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辞格选择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汉语修辞格的文化渊源与内涵,这将有助于人们认识汉语修辞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四条:选择律、互动律、适应律、效果律.四条规律贯穿于一切修辞中,以构建科学的修辞殿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辞学发展历程也是实用和科学两种代表性价值观的选择过程。总体而言,中国修辞学研究更偏向于实用性,体现为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到20-21世纪之交,学界自觉地提出了科学性口号。实用与科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人们的努力必然向着矛盾的对立面复归,试图在“实用”与“科学”之间寻求平衡点,追求一种和谐的平衡性发展。这是学术上的一种以“实用”与“科学”为两极的价值观念的矛盾运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是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研究不同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思潮。主要有六个研究主题,分别是:科学的反本质主义;科学实践的非解释性;强调科学知识的物质性;强调科学实践的文化开放性;颠覆科学实在论或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对认识批评或政治批评的承诺等。这一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传统命题的合理性提出挑战;丰富了科学研究的主题;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台湾章法学研究给大陆修辞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应用修辞学的研究,走行知相成 之路;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创新理论;三是致力学术研究打造学术后备军。  相似文献   

15.
当代隐喻理论已不再局限于修辞学或文体学的传统,而把隐喻看作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工具。雅式句、名词化是语法隐喻在科技语体中应用的结果。语法隐喻是一个使语义具体化的过程,是科技英语写作和翻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从亚理士多德创立系统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以来,修辞学作为劝说交际的艺术,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20世纪以来,美国修辞学家们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众多的新修辞学理论,丰富了修辞学的定义,拓展了修辞学的范围,重新振兴了这门古老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中医: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争论已持续百余年。近年,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辨引起了各界关注。其实,细看争辨中涉及的科学、科学划界,特别是抖学依据等概念,不难发现一些争辩中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毕竟,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产生于中华文化的中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综合性学问。它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应该不带偏见地认知它、研究它,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传统科学理性隐含着科学不能解决系统问题和科学发展的非人性化的趋势,导致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的矛盾,这客观地要求人类必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审视传统科学理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统科学理性尺度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出了与生态伦理观相适应的人文理性尺度.  相似文献   

19.
史蒂夫·富勒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科学哲学界和STS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他从社会认识论思想出发,开辟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通过科学修辞学的引入,试图解决各学科间乃至科学共同体内外进行"人类的对话"的难题;通过对智慧设计论的支持,试图克服库恩的范式理论的缺陷,为大众广泛参与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争取必要的空间。文章对富勒的科学哲学思想演化、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