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私合作技术创新网络(PPTIN)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形式,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PPTIN中异质合作主体间相互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PTIN中异质合作主体间的相互信任与知识转移机会、意愿和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机会在相互信任与知识转移行为之间发挥直接中介作用,而知识转移能力具有制约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托,研究相互信任、共同语言和网络密度如何影响虚拟社区成员间的移情作用,进而通过移情作用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创造行为,即知识外显化和知识组合。通过在线收集255份虚拟社区成员数据,采用结构式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网络密度直接影响了社区成员间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进而影响了社区成员的知识外显化和知识组合;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共同语言可以提高虚拟社区的网络密度,并通过网络密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区成员间的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翔  海本禄 《管理学报》2013,10(4):566-574
提出联盟伙伴创新收益专有化管理的共同治理、程序公平和相互信任三维度构架,实证研究了联盟伙伴创新收益专有化通过网络能力、知识分享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共同治理对知识分享和网络能力有正向显著影响;程序公平对知识分享和网络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相互信任对知识分享的影响不显著且负相关,对网络能力影响不显著;知识分享和网络能力两者对于联盟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分享对网络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5.
李浩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594-597
事业部间的知识转移和分享,可以改进企业绩效并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了多事业部企业内的知识转移过程,得出了多事业部企业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分析了事业部间结成的知识网络,研究了网络配置和网络中事业部间的联系.分析了多事业部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并分别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企业内部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网络理论为视角,研究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对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构建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角度的知识转移模型,探讨社会网络背景下,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分别对知识转移效果和知识转移速度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组织密度作为组织社会网络的特定属性会对组织记忆、组织遗忘产生影响,并间接影响组织知识转移效果和组织知识转移速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其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信息中心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服务型单位,身处一个技术知识迅速更新升级的行业,肩负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其知识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化发展速度。有效的知识转移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内部知识的更新和利用效率,更能大大促进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进一步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知识转移的效果也是信息中心知识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方面。信息中心拥有便利的网络条件,因此通过多种网络形式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存在可行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引出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的内涵,综合各种相关文献划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知识转移过程图描述知识转移的过程。接着通过分析信息中心知识转移现状总结目前信息中心知识转移中存在的3方面问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知识管理工作中借助网络载体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策略。意在寻求通过网络提高信息中心知识管理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和技术的界限,创新研究对象由单个企业扩展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涵盖知识和商业两个层面,其组织间联结形成了复杂交互的网络,但已有研究或囿于知识经济或商业经济某一视域,或侧重于宏观环境或微观个体某一层面,缺乏从社会网络中观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与市场联动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把创新生态系统解构为组织间交互联结而形成的知识网络和商业网络,从网络嵌入视角构筑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商业双重网络嵌入分析框架,提出双重网络嵌入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结合企业增值税发票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取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中某重点城市数控机床产业相关企业开展实证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50 856家机构的商业网络、48 310家机构的知识网络,获取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双重网络嵌入信息,并进一步对其中349家核心企业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网络嵌入连通度和支配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作用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网络嵌入支配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商业网络嵌入连通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网络嵌入支配度与商业网络嵌入支配度的交互作用能正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知识网络与商业网络嵌入连通度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弥补了已有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知识经济与商业经济彼此割裂的缺陷,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与市场联动和协同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网络内涵,为中国构筑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曾德明  禹献云  陈艳丽 《管理学报》2012,9(12):1832-1837
运用联结学习方式与语言调制机制的特性构建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的转移函数。通过将创新主体抽象成Agent,并基于多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构建了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然后应用NetLogo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了知识转移对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知识水平增长的影响、知识转移与知识差异的相互关系以及真、伪2种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了几点推动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研究校企合作中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结构,探究其运作规律,可以更好提升高校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SECI模型理论,将组织知识创新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和四个阶段,构建组织知识创新共时和历时结构图,并从知识转移的视角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企合作中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关于知识与创新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多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对创新总体绩效的影响差异,较少关注同一知识基对创新微观过程的不同阶段是否具有同等影响。针对这一理论缺口,本研究首先建构了知识积累与基于创新微观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间关系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419份国内企业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且这种积极效应贯穿在创新的整个微观过程中;分别以内、外组织学习为特征的不同知识激活机制在促进知识贡献于创新不同阶段能力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同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网络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比较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异同、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意愿、吸收能力及互补性等因素对开放式创新以及结网的影响;探讨中小型企业吸收外部知识到内部开发、整合内部知识、激励外部成员转移知识等创新机制,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开放式创新网络,从而实现中小型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竞争力离不开创新网络,离不开核心企业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创新主体行为的补偿性,以及基于历史或惯例形成的社会结构等因素促发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本文在提出核心企业控制力的概念基础上,整合产业创新网络和知识溢出相关理论,阐释核心企业控制力悖论问题,即在知识溢出效应影响下,产业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控制力一方面可能强化了核心企业对网络中非核心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非核心企业有可能逐渐摆脱核心企业控制。研究发现,产业创新网络中存在核心企业控制力;核心企业控制悖论源于核心企业控制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其中,核心企业控制力对知识溢出的直接效应更大;关系质量和知识转移是核心企业控制力与知识溢出的中介变量,知识转移中介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构建了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对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高时,创新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低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随机网络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低时,创新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规则网络的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大小适度时,创新网络具有相对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因此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网络组织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核心知识与能力及其协同互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结网合作的能力依赖模型,通过模型推演了企业核心知识与能力增长的异质性及目标网络能力互补协同系数如何影响企业结网合作的策略选择.从中得到两点启示:①内部继承积累和组织间学习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具有结网合作的迫切感,倾向于通过加快结网合作获取其他成员的知识;强调自我创新的企业更愿意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积累核心知识与能力.②网络组织中企业面临的学习与自主创新的矛盾将使具有弹性特点的网络组织在动态中演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供应商网络中供应商资源与能力,制造企业需要通过采购活动主动地对供应商网络进行配置与管理,由此三元采购策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制造企业、组织间关系和供应商3个层面提取了三元采购策略的影响因素,并引入采购绩效来评价三元采购策略的效果。本文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调查收集的365份样本,实证研究了影响因素、三元采购策略与采购绩效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采购管理技能、采购地位、高管支持、封闭式治理机制、目标一致性、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间相互信任、供应商间相似性、供应商能力以及供应商意愿正向影响制造企业三元采购策略;三元采购策略对采购绩效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影响因素中采购管理技能、供应商能力和采购地位还直接作用于制造企业的采购绩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供应商网络中供应商资源与能力,制造企业需要通过采购活动主动地对供应商网络进行配置与管理,由此三元采购策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制造企业、组织间关系和供应商3个层面提取了三元采购策略的影响因素,并引入采购绩效来评价三元采购策略的效果.本文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调查收集的365份样本,实证研究了影响因素、三元采购策略与采购绩效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采购管理技能、采购地位、高管支持、封闭式治理机制、目标一致性、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间相互信任、供应商间相似性、供应商能力以及供应商意愿正向影响制造企业三元采购策略;三元采购策略对采购绩效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影响因素中采购管理技能、供应商能力和采购地位还直接作用于制造企业的采购绩效.  相似文献   

18.
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157家制造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技术授收双方互动和知识创新分别对组织学习与技术转移绩效关系的调节与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授收双方的互动在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知识创新在组织学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组织学习影响技术转移绩效的机理,使组织学习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技术转移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团队为对象,考察了在正式的工作关系背景下,当团队成员间存在工作竞争时,团队内社会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认为,反映社会网络质量的网络信任会促进团队内知识转移,而网络认知信任和网络情感信任对团队内知识转移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网络情感信任的影响要强于网络认知信任.工作竞争具有调节这种影响的作用,并且对网络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调节程度会有所不同.研究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的规律,从而为企业有效的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杨震宁  赵红 《管理世界》2020,(2):139-160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突破组织边界来获取更丰富的外部知识来重塑自身的技术创造力以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也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考虑到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所面对的特殊制度环境、企业之间合作竞争的网络关系,本研究以1407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2015~2017年间的创新调查),讨论开放式创新(广度和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竞合"关系和制度环境在其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第二,开放式创新的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第三,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广泛利用外部知识资源,但要防范开放式深度的过度加深,形成路径依赖,有损于创新绩效;第四,竞争关系有损于企业有效广泛利用的外部知识来源,但有助于警醒企业不要过度加深与外部知识网络的合作;第五,竞争关系扭曲了合作关系对开放式创新深度与创新绩效间的影响;第六,正式制度激励企业扩大利用开放式创新的广度,但限制企业利用开放式创新的深度;第七,非正式制度激励企业加深开放式创新深度,但是对开放式创新广度没有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适度使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正确合理地处理企业间的"竞合"网络关系以及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