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12,(12):26-27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这些年中国正在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名目繁多的"媒体走出去"项目。那么,这些"走出去"项目的国际命运怎样呢?在何种程度上成功了?  相似文献   

2.
《领导文萃》2013,(12):135
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了华盛顿特区的首家孔子学院,旨在推广中国这一不断崛起的亚洲巨人的语言和文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外交软实力在距白宫仅几个街区之遥的地方得以展现。乔治·华盛顿大学现已跻身建有孔子学院的约90所美国大学的行列。这是北京实施的公共外交之举,目的是在国外留下文化印  相似文献   

3.
文化     
《领导文萃》2013,(12):135-135
华盛顿向孔子学院敞开大门 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了华盛顿特区的首家孔子学院.旨在推广中国这一不断崛起的亚洲巨人的语言和文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外交软实力在距白宫仅几个街区之遥的地方得以展现。乔治.华盛顿大学现已跻身建有孔子学院的约90所美国大学的行列。这是北京实施的公共外交之举.目的是在国外留下文化印迹,并为该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有一个大规模"走出去"的长远战略:首先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人走出去。随着这波洪流向全球铺展,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包括中国领导人的发声,也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如果单从孔子学院的总量来看,中国已同上百个国家签署协议建立孔子学院,失败案例还是少数,不能"因噎废食"。未来中国"走出去",不能只是器物层面,比如建  相似文献   

5.
文化     
《领导文萃》2014,(8):134-135
正中国文化对非洲感召力增强2005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落地生根,此后孔子学院便如雨后春笋般在非洲出现,目前已有超过30所。汉语热已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流行的缩影。汉语走出国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对中国心生向往。据统计,2012年有27000名非洲学生在中国学习,而2003年这一数据仅为1800。同时,通过中非之间建立的"20+20"大学合作项目,将有更多的非  相似文献   

6.
9月27日,孔子学院建立10周年。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中国元素"与"中国故事"成为响彻全球的文化关键词,孔子学院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了《孔子学院在海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进行了发言与讨论。以下是发言专家的主要观点。一、孔子学院在欧美的概况2015年底,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国开办了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何以如此迅猛发展?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对外文化传播处处长梁斌认为,这与中国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比较片面而有限,这与过去中国对外传播的格局与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17日,正当全球各大媒体对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丰硕成果的报道余温尚存之际,美国国务院限期在美孔子学院执教、持J-1签证的中国教师离境的一纸公告,让已经在美国存在了8年之久的孔子学院突然陷入了尴尬境地.然而,8天之后,美国国务院的另一份公告又迅速"化干戈为玉帛",取消了先前公布的种种限制,从而使事件峰回路转.综观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虽然"签证风波"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这一事件折射出美国在防范中国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担忧和恐惧也在与日俱增.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将成为一种必然.此次"孔子学院事件"为我们更好地谋划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许多国家仍遭受局部战争、疫情、贫穷、饥饿、不平等的威胁。随着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实践经验逐渐丰富,孔子学院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孔子学院也逐渐为当地的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肯尼亚的四所孔子学院为案例,以人才杠杆效应为基础,论证了肯尼亚四所孔子学院通过实现人才杠杆效应对肯尼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再定义孔子学院的作用、针对性地遴选孔子学院中方院校、将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宣传页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兴杰 《领导文萃》2013,(11):34-36
近日,英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巴里·布赞教授在吉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学术报告。相比两年前,布赞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看法更加不确定,甚至更悲观了。他认为,目前中国在消极的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滑行,在积极的和平崛起方面却罕有作为。"和平崛起"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媒体热议的焦点。即  相似文献   

11.
孔子出国之后2004年有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设立了中国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当然,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而是中国的一项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12.
许纪霖 《领导文萃》2014,(22):32-33
<正>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当很多国家为流动性不足发愁的时候,中国到处一掷千金,一副"不差钱"的富阔样子,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世纪"的到来。于是我们也就不奇怪,《当中国统治世界》由马丁·雅克在2009年推出后,立即在英美读书界成为畅销奇书。中国的崛起当然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与文明有关吗,抑或仅仅是一种"富强的崛起"?"富强的崛起"是只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数据,即所谓"民富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现;而"文明的崛起"则是一种普世价值与  相似文献   

13.
新视野     
近两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2004年7月,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其中“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这一内容,尤为引人注目。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据悉,这些海外孔子学院大多建在当地的繁华地段,并有外交部门出面协调,反映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的祭祀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此次祭孔活动首次由政府举办。在这次庆典上传出消息…  相似文献   

14.
百度在中国的独霸局面最近受到了谷歌挑战,李开复通过"四处摆放搜索框"的策略展开了新一轮市场营销攻势,有新产品Linux桌面搜索出炉,中文搜索质量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强劲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担忧,它们提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为了打消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提出了"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是要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和平崛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级的和多文化的。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体系中的力量逐渐多元化。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眼下,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看来,中国正在崛起,并且可能成为世界的大国、强国。但是,在中国国内看来,因为几千年来悲情意识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国内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崛起这一点。而悲情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崛起中得到认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悲情意识来阐述,悲情意识在中国的具体状况,悲情意识对中国崛起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中国在崛起中应如何正确的对待悲情意识,这对中国的崛起之路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主任许琳反复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  相似文献   

18.
外交     
<正>"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主动出击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  相似文献   

19.
薛涌 《领导文萃》2015,(4):120-122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似乎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被许多经济学家欢呼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崛起,要依靠建立在高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的劳动力。经济学鼻祖预言大国兴衰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高工资不仅刺激国民财富的增长,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征候。高工资并  相似文献   

20.
王直板 《领导文萃》2013,(19):32-35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