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芹 《经营管理者》2009,(20):11-11
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是以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力。公共权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权力的特征,即垄断性与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运行,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是公共权力主体以权谋私,便会出现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公共权力的异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公众对公共管理和政府的满意程度,并最终会威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必须防止公共管理过程中权力的异化,保证公共权力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2.
宪政的实质是限制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特别是防止公共权力侵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确保公共权力确实为着公共利益服务。公共财政是公共权力运作的物质基础,体现着公共权力的性质及其运作的实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按照权力授予原理,人民群众拥有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是,由于权力自身的惰性、扩张性和过度理性,这种朴素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时遭遇挫折。于是,我们党力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并尝试将公开范围从行政权力延伸至党委权力,选择县级党委作为党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的突破口。应该说,这种尝试既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向,也符合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理路。但从实践进展看,当前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并没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忽视了促进县委权力公开的内外要素——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和公共参与。唯有合理规划这些内外要素,才能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作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4.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表现、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祥锋 《领导科学》2013,(18):18-19
特权,就是特殊的权利,指个人凭借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公共权力与身份地位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利益。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存在,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公共权力滥用之普遍、危害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这逐渐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缺乏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必定导致腐败。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在现今的政治实践中,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关键,不在于也不可能使人民中的多数亲自掌握和使用公共权力。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如果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滥用…  相似文献   

6.
禹建萍 《领导科学》2007,(16):44-45
一、公共权力及其运行的含义分析 公共权力属于权力的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从本义上讲,公共权力与一般权力相比,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共性或社会服务性,即它是适应公共社会需要,为处理公共事务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孙静  贺鹏 《经营管理者》2012,(13):70+67
社会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制,实现的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它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缺陷,而且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继续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党是人民群众和公共权力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并充当人民群众监督和控制公共权力的利益代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依法治国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政党现代化已然成为推动二者实现的逻辑基础和主体力量。政党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实现政党法治化和公共权力运行法治化。公共权力运行法治化需要通过培育法治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构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开始于人们走出一己生活而就一个共同问题发出声音的时刻,是社会开放性、民主性的重要标志,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在我国,政治改革一直是少数人的选择,如何让个别选择成为公共选择,直接决定了一次改革、一项决策的力度和效度。公民的各种心声真正被倾听,制定的决定才为大多数人民喜好。因此呼唤与期待在公共权力下建立宽松、和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刘崧在《权力生态的重建与权力崇拜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权力为权利而设,它本身必须以权利作为基础。而现实中权力总是倾向于背离或异化于这一本源,孤立于权利之外,超然于权利之上,而导致权力的神圣化、神秘化。中国人普遍具有权力崇拜心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而必然的文化逻辑。一是几千年来形成  相似文献   

11.
游昌乔 《经理人》2005,(4):35-35
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CEO的个人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位高权重,任人惟亲,个人权力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在企业里是绝对权威,恣意妄为,事无巨细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个人权力的绝对放大必然形成对公共权利的侵犯,并促使个人  相似文献   

12.
<正>权力、权利和利益是政治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权利与权力不断调整配比的一个过程。我国在社会物质资料较以前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对权利的不断异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政治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综合考究,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权力与权利的配比,更加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实现全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深入剖析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内在联系,找准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重新获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佑民 《领导科学》2001,(12):44-45
从历史上看,腐败往往与权力紧密相连.腐败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腐败主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严重倾斜和扭曲而滥用公共权力;二是对公共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导致其在运行中发生失控和变异,从而成为公共权力拥有者的谋私工具.  相似文献   

14.
法律创制博弈——完善法律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与权力的配置是法律运作的关键,也是核心所在,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权利和权力的拥有者会进行相应的博弈。就是因为程序的存在使得权力不会专制地只注重结果,同时也避免权力的滥用,从而实现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也就是经济法上的帕累托最优。本文拟从博弈角度出发,探究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来完善法律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信访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制度安排。但从《信访条例》第二条对“信访”的定义可以看出,信访的法律性质是公民寻求公共权力救济以及公民对公共权力之行使所采取的合理合法的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信访这样的权利救济和利益表达制度又在世界范围广泛存在,如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德国的诉愿制度、日本的苦情处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热点。温家宝总理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将民生问题当做执政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政府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执政理念,同样符合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配置的经济学法则,在改善现行公共权力运行短缺、提高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公”领域是当前我国公共权力比较集中、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使公众对官员的决策过程和权力行使过程产生了质疑。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廉政形象,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侵害了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症顽疾。探索在三公领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将成为今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春生 《领导之友》2013,(10):22-23
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减少公共决策失误,节约决策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内涵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为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作出各种决定的过程。公共决策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或是牟取私利,而是为了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决策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具有强大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在独立初期政府腐败非常严重,经过人民行动党多年的治理,新加坡已成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之一,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中,新加坡连续多年全球排名前十位、亚洲排名第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并能保持清廉的政党为数尚少,究其原因,在于新加坡建立健全了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一、从权力来源上对公共权力予以制度约束(一)适度竞争的选举制度制约新加坡是议会共和民主制国家,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是为了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较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读书阅览权利而制定的法规,《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较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读书阅览权利》(法律草案),2017年7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开始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