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刚 《领导文萃》2014,(13):89-93
正湘人皆有虎气。独坐江山如虎踞,枪杆子里养精神,此为曾氏;时来我不先开口,运去哪个敢作声?更似左公。李鸿章居江淮似狐狸,手握江南,坐于渤海湾,与慈禧同治,共朝廷"合肥"。人们说李鸿章误国,多责以甲午战事,其实甲午战败,是李与慈禧同治所致,是慈禧先误了李,李才误国的,李固难辞其咎,但根本还在慈禧。可推倒左宗棠,则是李与慈禧合力,而主动权握在李手里,掂量轻重,拿捏分寸,予夺生死,皆出于李的手筋。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转眼之间,距离那场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和屈辱的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那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李鸿章的认识也越来越脸谱化了。李鸿章一辈子主要干了三件事——做官、办洋务、搞外交,这也是认识李鸿章的三个视角。这三个视角给李鸿章形成了三张脸谱。  相似文献   

5.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6.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06,(8):102-106
一李鸿章来自安徽。从20岁的合肥青年一直混到太子少保、内阁大学士,中堂大人李鸿章无疑是近代中国的跑官模范,他具有封疆大吏的一切美德,危难时刻以战功现身,是不折不扣的中兴之臣。李中堂最大的长处,当然首推会搞关系,不但会跟太后、太监搞关系,跟同僚搞关系,而且更擅长跟外国人搞关系,连日本人都被他深深地感动过,据说感动之余就少要了中国的赔款——经这么一叙述,李中堂就由甲午败战的罪人,变成了近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了。除了在最微妙的1895-1900年之间,李中堂关键时刻从来没站错过队,跟错过人,他谦虚谨慎,善于网罗人材,特别是能团…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8.
板桥霜 《领导文萃》2014,(18):90-94
正国人讲究"为尊者讳",仅仅凭借简单史料,揣测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人物当年在甲午战争之时的立场,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但里面也不乏一些可供借鉴的内容。甲午战争前夕,左右清朝的政治势力,主要为湘军、淮军、清流及满人统治集团这四大政治集团,且内患不亚于外患。表面上看,湘军早已式微,李鸿章所领导之淮军一系,风风火火地搞了多年洋务运动,一时风光无两,但却是枪打出头鸟,  相似文献   

9.
正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对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梁任公百年前对李鸿章的历史眼光远远超过一些当代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历史认识。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10.
正左宗棠狂,一生以诸葛亮自诩,大话连篇,连左夫人都听不下去而取笑他;左宗棠"二",骂一手提携自己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对着干,连亲家郭嵩焘(晚清外交名家)都要和他断交;左宗棠直,严峭刻深,连曾国藩这样有气度的人都受不了;左宗棠脾气大得不得了,甚至盖过了他的名气和才气,人称"左骡子"。李鸿章小左宗棠整整11岁,自谓"生平不解空言高  相似文献   

11.
规则与规矩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访问英国.其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组织阁僚为李鸿章踢了一场足球.看台上,李鸿章问索尔兹伯里:"众人踢一个球,何不一人一个?"首相回答:"这是规则."李鸿章不解,说:"下人看主人踢球,不合规矩." 显然,这一问一答,透出文化不同,认知不同现状.李鸿章讲"规矩",索尔兹伯里奉"规则".两者...  相似文献   

12.
<正>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少年时期拜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四年,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进入曾国藩幕府学习,成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攻下安庆后,命李鸿章在安徽募组淮军,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保住了即将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9,(6):149-150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王家俭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出版作者从北洋水师的装备、人员培训、基地布置、海军章程等多个细节入手,全面论述了这支曾威震西太平洋的舰队的成立和发展背景,也剖析了其为何在甲午一役中全军覆没的深层原因。而李  相似文献   

14.
<正>1879年(光绪五年),深孚众望的严复学成归国。由于在留学时期即已享有一定的名气,故"南北洋争先留用,得之惟恐或后"。不久,严复便应船政大臣吴赞诚之聘,回到自己的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担任教习。李鸿章的收编李鸿章一生任人唯亲,但他早就看重严复的才能,想把严收编为"自己人",因此"尝示意其执贽称弟子"。可清高孤傲的严复一口回绝,就是不愿放下架子去"攀龙附凤",只想凭自己的真本领做事。苦熬十年后,终于升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四弟严传安  相似文献   

15.
书屋     
《决策》2012,(12):96
《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澳)雪珥著线装书局2012年10月晚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人说是李鸿章,那是不准确的,李鸿章无非是前台的操盘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正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曾国荃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清廷以为,攻克南京在即,发兵就可以分得一份功劳,李鸿章必会彻夜前往。可令朝廷不解的是,李鸿章拒不发兵。他软磨硬抗,甚至不惜装病,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拖延会攻南京达数月之久。而此时的曾国荃得知清廷已命  相似文献   

17.
<正>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民众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做了大清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成为闲散人员。1898年,山东黄河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75岁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接到这样一个苦差,李鸿章万般无奈,他上折恳辞,却未被批准。他细细思索,慈禧通过政变重新训政,这次想通过派自己这一昔日重臣前往灾区显示她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他进一步想,自己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自己,慈禧一定也是借此变相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是一个优点十分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之人。曾国藩在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对他的缺点也不忘敲打,敲打不掉则予以包容。李鸿章千里迢迢到江西投靠曾国藩时,起初并未受到曾国藩的热情接纳,  相似文献   

19.
"祁门移军"之争 咸丰十年(1860)初,清军江南大营再被太平军一举击溃,苏、浙的形势万分危急,朝廷连下八道命令催促曾国藩率部救援,并授予其两江总督实职.为配合朝廷援苏、援浙的要求,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从安徽宿松搬到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祁门县,李鸿章却大不以为然.他说,那个地方像个锅底,兵家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如果把...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很欣赏李鸿章。这天,李鸿章前去拜见曾国藩。差役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等了两个时辰,曾国藩才传见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