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马似丧其耦《释文》:"耦本亦作偶,"《文选.北山移文》,卢湛《赠刘琨诗》注,《一切经音义》二八又八八,《衍义手抄》一五,《御览》七一○,《玉篇》人部,引并作偶.《释文》引司焉曰:"耦,身也,身与神为耦."《疏》曰:"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离形去智,答马堕体,身心俱遣,物我两忘,故若丧其匹耦也".俞樾曰:"'丧其耦'即下文所谓'吾丧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丧我之义.司马云'耦、身也',此说得之,然云'身与神为耦',则非也.耦当读为寓.寓,奇也,神奇于身故谓身为寓."案偶像之偶,本即寓字.《汉书·郊祀志》"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3.
"慕"本义为"仿效".<说义·心部>:"慕,习也."[2][219]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慕,犹模也,习也,爱而习玩模范之也.<史记>日:'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以其名为名,常模范之是也.'"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5.
以宋代诗话为代表的历代诗话,记录了不少梦中作诗、得诗的故事和轶闻,而且记述甚详.这类不同于"诗中言梦"的"梦中作诗"现象,由于常常被蒙上扑朔迷离的色彩,述者、闻者都颇感兴趣,所以成为古代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引起个别诗话家的关注.像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就以卷三五、卷三六专列"纪梦门",辑录了46则此类诗话.梳理历代的"梦中作"一类诗话,可以将之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即:论诗出于梦,论梦中诗谶,以梦渲染诗作、诗人的"超凡性","梦"与"事"相契,记梦、忆梦之诗,借梦事正误、翻案.考察其作用,可以归结为克服"自卑情结"、引起受众注意、制造审美距离、有利广泛传播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对于此句中的"置",历来的解释都是:"置,驿站."虽然"置"确有"驿站"这一义项,但孟子之时还没有产生,此处释为"驿站"不合"置"词义发展的事实,考求此"置"之义,应该解释为"设置".同时,"置"其实还存在一个义项"传车、驿车";"置邮"作为一个词,也不是"驿站"的意思,而是"形容像设置驿站来传达命令一样的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提封"一词,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1-4合订本)>(修订本)第697页列有二个义项: 1.通共.谓举其总数言之 <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注>引李奇:"提,举也,举四封之内也."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  相似文献   

8.
意在对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的成说提出质疑,其研究方法是从"所"字的语法功能方面加以考察,借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其结论是:"所"字结构不是名词性结构,而是一个动词性结构.  相似文献   

9.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乞大"和"朴通事"都是朝鲜流传很久,影响很大的汉语读本.根据朝鲜文献记载,这两部书在十五世纪初叶已经广泛流传."李朝实录"世宗五年六月(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板本,读者传写诵习,请令铸字所印出."从之.  相似文献   

10.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许多“人生如梦”的喟叹.本文以苏轼的有关诗词文章为材料,结合苏武的思想、经历,揭示了“人生如梦”观的全部内涵:生命流程如梦之短促,吉凶祸福如梦之无常,荣华富贵如梦之虚幻,事过境迁如梦之朦胧.并对其源做了探求.  相似文献   

12.
孔门训勉学者,为学固须博学、慎思.究明学术之"体"外,尤当体现其"成德达材"之"用",进而,发挥其"经世济民"之功.是以,宋初胡安定先生倡"明体达用"之说.明末李二曲先生承胡氏之意,而谓:"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儒学不仅体大而思精,本末分明.其"务本尚德"之教化,旨在引领世人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之道,明白而可行.儒家大道,亦广为后世运用,发挥于政治、教育、艺文、工商管理等方面.儒学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学术之主流核心,亦成为历史最悠久、影响层面最为广阔之学术思想.且直接影响于周边诸多国家,而形成所谓"儒家文化生活圈",更随华人之侨徙,而远播于世界各地.故而除论析儒学之"体"与"用"之大端,呼吁儒学同好,为学除当究明其"体"外,尤须体现、恢宏儒学之大"用",以成就"经世济民"之功.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在其《仁学》卷下曾说:“今制:获游民,先问其曾充营勇否,曾充营勇,即就地正法,而报上官曰:‘杀游勇若干人.'上官即遽以为功.杀游勇之不足,……又济之以杀‘会匪'.原‘会匪'之兴,亦兵勇互相联结,互相扶助,以同患难耳,此上所当嘉予赞叹者.且会也者,在生人之公理不可无也,今则不许其公.不许其公,则必  相似文献   

14.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5.
唐代梦小说与儒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梦小说之内容与主题多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密切,但在三教合一的唐代,儒家思想在这些小说中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本文主要从儒家天命观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仁义礼智信等两个方面在唐代梦小说中的表现进行论述.唐代梦小说中对于儒家思想正面的反映:积极参与政治的入世思想反映了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的天命观以及对于儒家仁义礼智信孝等思想观念的颂扬;而披着佛道外衣的梦小说则又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在唐人思想中是一种在怀疑、愤慨、否定中摇摆的儒家天命观思想,体现出文人思想中儒家理念的浸润之深.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中的语言"这篇讲演中,海德格尔着重探讨了特拉克尔作为一个"伟大诗人"据以进行诗意道说的那"独一之诗"的"位置"(Ort).这一"位置"被命名为"孤寂"(die Abgeschiedenheit)."孤寂"指的是"死者"、"异乡者"、"未出生者"等"离开者"的"已经离开状态"(Abgeschiedenheit).这种离开是向着更早的早先的离开,向着最初的开端的返回.这样一种离开和返回有其时机性:它发生在自己的时间.同时,这种返回也是"精神性的":它由"精神"所规定.而精神的本质又被海德格尔规定为"开辟道路".关于"开辟道路"的思考把我们引向"道"(Tao),因为海德格尔在另一个文本中曾说道:"然而,'道'或许就是为一切开辟道路的道路,由之而来,我们才能去思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等根本上也即凭它们的本质所要道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基金的魅力现在基金成了国人的"新宠",北京人将买基金昵称为"养鸡".平日里熟人见面,口头语"吃了吗?"改成"你买基金了吗?""更有甚者,街巷中、银行里,乃至办公室、写字楼间,闻"鸡"之声四起:"最近又买哪只'鸡'了?""这周哪只'鸡'跑得快?""你'杀鸡'了吗?"……  相似文献   

18.
《左氏经·庄公六年》中有"齐人来归卫俘"句,其中的"俘"究竟如何理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辞书研究》载张双棣同志的《论假借》一文断定"俘"是"宝"的临时假借字.他说:"'俘'的本义是俘虏,假借为'宝'.""《左传》中的'归卫'俘',如果不知道'俘'是'宝'的假借字,就不好理解杜预的注,为什么'宝物'叫'俘'呢?知道了'俘'是'宝'的假借字,那就好懂了."并称:"这种假借,是属于临时借用."(原文较长,恕不全引.)此说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用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话来说:'历史的语言构造形式同文学上的语言构造形式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历史事件作为原材料,是杂乱而中性的,历史学家用特殊的情节结构对历史进行编码后,历史才有了生命.'历史事件只是故事的因素',历史学家可以对其进行随意的情节编织,像小说和戏剧中的情节编织技巧所做的那样'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使之成为故事.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的沈括,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出“石油”这一名称,并且是第一个为石油写诗的人.距今九百年前,沈括担任北宋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在延州一带发现当地人民采集、利用石油的情况(“鄜延境内有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