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2.
论词义的因果引申殷寄明,邵文利引申是词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词义的具体引申方式则具有多样性。曾有学者提出过因果引申之说,但较深入、专门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因果引申是一种很重要的引申方式,古汉语中大量单音节词新义项的产生,今语中许多正补型、联合型合成词的形...  相似文献   

3.
从义素运动变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古汉语动词词义引中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动词词义引申过程中本义所含的义素或与本义密切关联的义素运动变化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武惠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在古代书面汉语里存在着一种能量极大的引申现象──动静引申。许多原本处于静态的名词、形容词或原本处于动态的动词,当它们的词汇意义发展变化以后,相应地,在语法上引起了动静词互用的现象。由于形容词与...  相似文献   

5.
一个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本义或基本义引申派生出许多意义,形成一词多义。许多语言学著作在谈及词义演变时,往往以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一步考察一词多义的内部及外部联系,探究词义引申的线索和方式,无疑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角度来分析词义引申的人类心理原因,并以汉语为例,按参与意义变化过程的心理活动类型对词义引申方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6.
对于古书词义问题,我尚未从事专门的研究,但一直很关心对此进行研究的动态发展。明年代以来,在西方语义学等语言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词汇及词义学研究表现出热闹的景象,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最近,又读到朱城先生的《古书词义求证法》觉得很有特色。它虽然没有冠以“词义学”的名称,但从词义求证角度展示了丰富的古汉语词义的内涵;同时也是集中探讨古书词义求证法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是现代古汉语词义研究的又一新成果。l推陈出新,自成体系看书名,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待通读全书之后,又有耳目一新的体验。古书词义求证是传…  相似文献   

7.
词义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戏曲行业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旧词义为比照,通过观察分析戏曲行业语词义演变的两种类型,发现第一种是增加新义项,即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义项;第二种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新义,旧义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存在着词义引申的现象。人们对某个词的某个义项引申出另外一个义项,能够凭借直觉,感到二者存在意义上的联系。但是,从哪个方面联系,相联系的二者又是什么关系,是相同、相似、还是相关,引申的出发点是什么,引申的终结点又是什么,这些,却又往往难于解说清楚,只是一种艨胧的认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对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没有把握住。一但  相似文献   

9.
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揭示出人类认知的构成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语言形成、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词义引申主要缘由是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隐喻式思维活动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即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倾向于高效、省力的方式。词义隐喻式的引申是认知活动和语言交际中实现经济性原则的重要途径,而人们用旧词隐喻性地表达一个新概念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任何语言,都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或矛盾的问题。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情况则更为复杂,主要是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经验证明,引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所谓所引申,是指根据上下文,不拘于词的字面意义或词典上提供的词义、释义,而对词义或做必要的调整变动,或另辟蹊径。从翻译角度看,引申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英语本身对所用词的本义所做的调整或变动,对于译者来说,主要是理解的问题;二是原文基本词义确凿,而用译文表达时需做适当变动。词的含义是复杂的,不仅有直接、表面的、一般的意义,而且还有比喻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11.
词义借代修辞引申的理据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语义学研究词义引申忽视词义借代引申,虽有学者曾涉足此域,然而对于源头文献语言借代引申的研究尚称薄弱。今文《尚书》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又以多义词为主,词义具有可分析性。以今文《尚书》作为语料,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借代修辞格促进词义引申的具体路径,首次概括出今文《尚书》借代引申的八个类型,并从而推论出作用于词义的心理联想导致引申,词义引申产生辞格,辞格的系统化又反作用于引申的多样化,如此互为因果,推动词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关古汉语同义词形成原因和途径,现有研究的一个薄弱处是对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方面因素重视不够。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如词义的引申、方言的差异、古今词的并存、词源词的运用、同音假借、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才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等级制度、意识形态等确实对同义词的形成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1]词在产生之始大多是单义的,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的一个意义,往往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词义引申.通常所谓引申指的是顺向引申.不论是“辐射式”引申还是“链条式”引申,词义总是沿着本义所规定的方向运动.不管引申的距离有多远,本义与引申义之间,或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总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相近或相关.比如: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义研究是当代词汇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其中关于词义引申问题在语言学界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本文认为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词义引申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些研究视角可概括为 :文化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发生学视角、逻辑学视角、词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求同思维构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思维定式 ,但有时也用到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一个词表示两个相反的意义 ,形成美恶同辞、正反同辞、取舍同辞、出入同辞、废置同辞等 ,通常叫做“反训” ,被看作解释词义的训诂现象 ,我们则认为是词义逆向引申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前修时贤已多有论及;但由于视角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从发生学角度说,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一、内因生义:1.时空关系;2.因果关系;3.反正关系;4.动静关系;5.实虚关系;6.同所衍生关系。二、外因生义:1.借助自然条件;2.借助社会条件。三、修辞生义:1.借助比喻;2.借助借代;3.借助通感。  相似文献   

18.
体用类型是指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或形容词,这是汉语词义引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未能揭示出这种类型,是它被概括在其它类型之中。它的提出,得到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词义研究理论的启发。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体用类型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流行的"词类活用"说其"本用"与"活用"的关系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体""用"的联系上。近20多年来,围绕汉语词义演变所作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对词的非理性意义的关注,它们与汉语词义引申的理论不处在同一个平面。  相似文献   

19.
文摘精华     
本院中文系讲师朱城同志在《中国语文》91年第5期上发表了《〈古汉语的词义渗透〉献疑》一文,此文是对孙雍长《古汉语的词义渗透》一文的质疑。作者阐述了以下看法:一、一个词产生某个新义,存在着引申和渗透互为影响共同作用的情况,区分的标准当以谁起主导作用而定。二、词在句中出现的临时义不能视为渗透产  相似文献   

20.
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以更充分、透彻、鲜明地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正确处理修辞格成为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除直译外,译者还可采用转换修辞格、更换比喻形象、引申词义或增加用词等方法,以保持行文的流畅以及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