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的哲学 ,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的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 ,批判创新 ,建构未来崇高理想 ,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索“惊异”问题 ,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传授方式 ,最能激发人的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的三个维度 ,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李喜成一、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认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定额定员(以下简称双定)工作始终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忽视了人这个因素。制定的“双定”方案不切实际,管理阶层不便操作,工人群众不予理解,整个工作开展艰难,良好愿望在转变成为现实的进程中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双定工作中没有贯穿人这根红线。成功的作法应当以充分调动人也就是企业职工积极性为中心,做“人”字文章。  相似文献   

5.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是哲学的主题和实质。探讨未来哲学的状态,就必须了解未来的人将会怎样,因为,迄今哲学所经历的形态也就是人所经历的发展状态和理性映照,人的未来发展是理解哲学未来发展的支点。 无论是了解人的未来发展还是理解哲学的未来发展,都聚焦在对于类存在即对人的“类”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上。人类在经历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之后,正在走向类本位时代。适应人类的这种走向,哲学不但应当反映、表达这一趋向,而且应承担促进、推动和升华人对自身的本质变化的自觉意识的任务。因此,“类哲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也是哲学的未来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本”观念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务实的选择。如何做好“人”的文章是企业发展与兴衰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本”观念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人本”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8.
针对对人的“种哲学”的理解,高清海先生选取了历史上已在生成中的“类”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类哲学”,以表征人区别干物的超越性存在。尽管纯粹哲学形态的“类哲学”所表达的内容是最具体的,但其形式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文试图通过探讨“文化选择”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类哲学”内在的一致性,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最后试图运用“类哲学”的观点解决“文化选择”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普遍的哲学概念 ,关于“是”的理论———“是论”所表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 ,是纯粹理性自身的展现。作者不赞成将“Being”译作“存在” ,而以“是”作为Being的译名去阐述西方哲学 ,并说明了“是”这个哲学概念由系词“是”演化而来的过程。海德格尔哲学同样谈论“是”的问题 ,但反对将“是”当做一个逻辑范畴 ,认为一切哲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是通过对“本是”生存状态的分析而追寻“是”的意义 ,从而在哲学方向、方法及哲学形态上与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存在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抽象的“以人为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将其具体化的过程中 ,必然发现 ,最彻底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也必然是“以劳动者为本”,这和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升华也是一致的。“以人为本”也不能仅局限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领域 ,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思想 ,必须在经济制度层次上有所体现。其中关键的是将劳动力所有权作为经济制度中的基本权利 ,由此劳动技能的提高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 ,这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资本所有制中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12.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无定性”的哲学哲学与其它一切学科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无定性”或“不定性”的品格 :人类历史上曾诞生了那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体系 ,但对“哲学是什么”竟然几千年不可能形成一致的看法 !这一点经常被常识和科学讥笑为“思想的丑闻” ,但对哲学而言 ,却恰恰是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如果对人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进行深入反思 ,我们将不难发现哲学“无定性”品格的深层根据。人的生命是世界上颇为奇特的一种生命 ,其中最奇特之处就是他的“无定性”。人来源于自然 ,但人只是自然的一个半成品 ,人的一切都需要自身的创造去形成 ,人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哲学论坛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人的现实存在,提出要建立以人性主体性为中心的哲学,即所谓“‘人性’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断言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建立在人性主体性上,亦即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不是前引观点作者“新发明”,而是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人学的变种。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常常把认识看成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运动,这是受“理智主义”的影响,依他看来,哲学认识应当从“本质”到现象的直观,研究人的“存在”这个哲  相似文献   

15.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生 《学术论坛》2006,6(12):64-68
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主要由事业理论、知识型组织“扁平”结构、知识工作者的人事和生产率管理、知识创新管理等构成。德鲁克认为,未来的组织将是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的,革新旧的事业理论并进行知识创新是管理人的最大难题和挑战;而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则是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组织竞争力的关键课题。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任务和权变相结合的管理组织论、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控制论、以成就和道德相结合的管理价值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结构、管理方法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人本管理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且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实施人本管理。 一、管理制度的创新 1.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由以生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为主,“知识主管”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目前,已有十多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  相似文献   

18.
普遍主义与理性主义、规范性与总体性是体系观念的主要特征。青年黑格尔派的反体系进路表现为把“现实”视作优先性的哲学概念,并以异化与分裂实现社会批判,但并未将反普遍主义与反理性主义、反规范性与反总体性集于一身。青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采用了既有知识的跨领域交互描述方法即“定在”描述法,以破解黑格尔遗留的抽象决定论难题。这种方法使既有知识发生陌生化和自行重组的积极变化。马克思因此遭遇既非“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也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现实,由此开启的历史与现实之问或动力学之问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定在”描述发展为“历史科学”以后才有了答案。在“历史科学”的定义中存在类似稳态说明和阈值约束的系统论表达。从“定在”描述到“历史科学”的过程与一般系统科学的形成过程存在相似性,因此由反体系哲学向系统化、科学化的“历史科学”的转变过程,应看作哲学革命最直接的意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