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回顾开展临床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强调了更新培养模式、科学规范管理、重视出口考核等措施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临床专业学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妥善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注重研究生学术个性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油画教学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培养的误区.文章从对应式的油画技法教学与个性化培养、配对式的名家风格模仿与个性化培养、拼盘式的视觉图式剪贴与个性化培养、油画导师工作室制与个性化培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指出个性化培养应当警惕出现风格的样板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群体。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以把脉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规律、认知规律为基础,坚持一般培养和精英塑造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即时应对和长期教育相结合、传统阵地和现代阵地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等原则,有力确保了培养对象全面性、培养动力持久性、培养实施全程性、培养载体实效性和培养环境的衔接性,形成了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4.
教师培养系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支撑。为培养新一代科学教师,美国颁布了《2020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并结合教师认证标准、教学标准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建立了以“主体-环境”为架构、以“绩效-标准”为导向、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培养系统。美国科学教师培养系统的实施路径是:加强培养标准与科学教育框架的统一性,注重科学教学与文化的同步性和实践性,重视职前与职后培养的一体性,强化教师培养评价的精准性。深入分析美国科学教师培养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可以给我国科学教师培养带来如下启示:构建教师培养系统,为推进科学教师培养奠定基础;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为创设科学教师培养环境提供依据;凝练教师核心素养,为科学教师培养明确目标定位;创新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为实现科学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形体美的培养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对形体美的培养与训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把形体美的培养与训练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使形体练习与教学训练和谐统一 ,对于完善体形、端正姿态、培养风度、活跃课堂气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新挑战和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的新特征,据此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爱国之情与开放意识的培养相融合、爱国觉悟与民族意识的培养相融合、报国之志与全球意识以及进取意识的培养相融合、效国之行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与考察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尚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积极分子理论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入党动机考察呈现表面化倾向,培养方式缺少针对性,培养与考察缺乏连续性,培养考察的全方位体系尚未形成,等等.为此,必须坚持集中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理论培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系统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与个别培养相结合、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培养教育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培养,以此提升组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正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它创造和开辟了新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渠道和方式 ,形成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利局面。本文通过阐述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差异 ,分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践 ,认为“弹性培养机制”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典型CAD/CAM工程软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创建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指导思想,并在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地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师的课程结构模式,是指科学教师培养中普通教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以及教育专业课程的组织与协调方式。在阐述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学教师培养的实际,提出了科学教师的培养应实行分段培养和组建多样化的见习师范学校与职业发展学校,确立"以学校为基地"的科学教师培养方式,与普通中小学之间建立广泛的"伙伴合作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自成一体,在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毕业及学位授予等环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培养体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英国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和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了当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因素 ,提出了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建立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等一系列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借鉴RICS、PAQS对于工料测量师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思路,进而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标准、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课程体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系统法、观摩法、实践法等,对普通高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的体制进行研究。指出:普通高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奇缺,尽快建立健全普通高校裁判员培养体制势在必行;现代大学生为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构健培养体制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分工协作,重点与难点是有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经费的保障;培养体系实施的基本原则是,课外与课内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合,中心环节是学生裁判员的选拔与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与建设的现状,探索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针对新建工科高等学校主要培养能适应人才就业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进工出、学以致用、工程技术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为目标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梦瑜  吴梦初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106-108,11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为了探索和建立自动化专业本科层次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分析和研究了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由五类能力构成,参考企业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提出了一种面向通用工程能力与专业学习、专业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基于学生需求定义“能力组”,分别实施的培养模式。通过对一般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提出了通过建立与能力组相匹配的课程组、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与选择,以综合型系统作为能力培养过程对象,开展连贯、系统性培养的实施方案。通过教学改革来实施这种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提高自动化专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依据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规律,从差异化视角重塑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结合市场需要,对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模糊、同质化与专业近视等问题。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人才。最后,从特色培育视角,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依据教师特色培养差异化人才等营销专业培养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部水利水电人才教育中培养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的认识,提出西部水电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素质构型。当前西部水利人才教育中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课程分割过多、课程体系陈旧、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不足等问题。围绕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培养西部水利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科研究生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注重了学校内部培养目标的评价尺度,而忽略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外部评价,在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下,农科研究生的培养还需从专业思想、培养方案、产学研结合、培养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辽朝储君的教育与培养一方面注重骑射、实战等武事的历练,另一方面,随着契丹民族汉化的深入,文化课程的学习和继位之前的政务实习也逐渐成为储君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辽朝储君的教育与培养体现了一种胡汉杂糅的现象,契丹民族在接受、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又有意识地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朝储君教育与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