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状态”命名:一种“涂抹”的批评观戴阿宝1.“新状态”命名的诱惑与困惑在时下流行的以“新”和“后”命名事物的热潮中,“新状态”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宠儿。我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演进进行了频繁的命名演练,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2.
通俗化与新写实小说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俗化与新写实小说审美取向金文野新写实小说创作不尚晦涩,不慕浮华,克服文学对生活的生硬剪裁和形而上玄思,而推崇朴实,追求深邃,注重强调生存状态的逼真还原,井力求将深刻的内容赋予在一种能为大众读者普遍接受的形式之中。这种艺术追求,使新写实小说"其感人也...  相似文献   

3.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7,(1):174-177
青年女作家池莉之所以引起当代文学评论家的注目,就在于她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分析池莉小说的审美特征后,可以发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于现实主义创作流派,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池莉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一 语言的具象性应该是文学对语言首先追寻的审美目标。这是语言带给文学形象的那种形象间接性反转过来对文学作品语言提出的合乎逻辑的要求。这种具象性要求的深层秘密则存在于文学形象所必须具有的审美特性里。审美有一个直觉性特点。西方有的美学家描述审美直觉时,这样说过:“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有,些不同的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的美与丑,不须预先经过考虑。”①文学作品语言的具象性,就能够使本来是间接的文学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多带有一些那种“一眼见到”的性质,以加速实现间接性的文学形象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6.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7.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诗和电影的形象构成蔡良骥爱森斯坦在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作深入的理论探索时,不无惊喜地发现具有现代性格的电影与传统文学的近亲性。在《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的长篇论文中,他带着无容置疑的语气说:“格里菲斯也好,我们的电影也好,其独特性都不是从自己身上凭空产...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传媒的革故鼎新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学世纪转型的强大引擎。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原有平衡,让当今文学的整体格局遭遇数字技术的创生性重整。第四媒体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导致文学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上改写了文学惯例。这需要我们厘清数字化媒体在文学转型中“消解”与“建构”的双重功能,以便从不同的学理维度上为文论拓新建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学观念,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未来文学别创新声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强劲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0.
吴宏政 《学习与探索》2006,3(1):117-119
实践唯物主义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排除了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对人的“超验性生存”的关照,因而具有非合理性。从整个现代性开启的生存论境遇出发,马克思哲学应该被理解为直接性生存与超验性生存相统一的“历史生存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日常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时象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忧虑与反思中,处于不同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下的许多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其中,卢卡奇与赫勒都试图通过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来克服人类存在的危机,然而他们理论的视角却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卢卡奇试图运用科学和艺术打破日常生活自在的合类性,从而克服人性分裂的危机;而赫勒把日常生活批判从审美视野推向了生存视阈,她更关注日常生活结构的改变,旨在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二人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批判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12.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作为中国哲学原点的《易经》文本的思维特性,并与《诗经》的思维方式作了比较,认为《易经》与《诗经》是中华民族思维不同的两列系统,二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易经》的卦画符号不涵有文学的象征意义,自然亦非文学形象思维的滥觞。进而作者具体而微地辨析了长期以来被混淆的“比”与“兴”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质的区别,认为前者主理,后者主情。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解,从直观经验的"唯物辩证法",到认识论反省的"实践辩证法",再到关注人的始源性生存的"生存论辩证法",逐步揭示出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本质,从而也使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解放旨趣进一步得以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诸多成就与共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种延缓甚至阻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基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转型等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唯有对文化内涵等文化哲学元问题展开深入的前提性批判,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差异。文章力图阐明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核心是“人化”,是将人“文化”化,是自觉非自觉地、历史地建构起的“人的形象”。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彰显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实践性维度,塑造的是美德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之形象。而以此文化内涵为根基所建构的文化哲学,指向的并非是诗者的呓语,而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文化哲学是“文化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奠基于虚幻的乌有,而是基于现实的实践,其生命力就在于对人与社会完善性的超越性追求与历史性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技术世界中的生态危机,无疑在西方传统思想中有直接的根源。面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危机,西方在最近20年兴起了生态哲学,它并非只在现象层面批评那些引起生态危机的人类行为,而是要在更深的维度来反省人类对待自身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的态度。这些思想家的反省以及向东方思想的寻求,值得我们这些“急起直追”的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17.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陆兴华 《浙江学刊》2000,(2):103-105
本文以文学社会学的眼光分析文学职业阅读中的偏见和特权意识,并对之作四方面的反思(1)警惕文学职业阅读的既得利益,强调文学阅读的内在利益;(2)像重视优秀作品那样重视“问题”作品、实验作品;(3)使职业读者的个人上下文保持开放和运动;(4)保持职业读者个人阅读的实验性,反省个人阅读活动的历史相对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不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即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从实践和实践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除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改变世界”的新功能外,它的新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它是唯物史观的新起点;揭示了“唯物”之“物”的新含义;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因性和非线性规律,在线性决定作用基础上,对概率的、或然的、随机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作了新的揭示;对辩证法的作用领域提出新的理解,更强调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