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认为“趣味”是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梁启超立足于感性生活来理解“趣味”,带有明显的经验痕迹,强调情感、环境对于“趣味”的重要性,在目的与“趣味”的关系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艺术宗教化与人生艺术化的脉络渗透其中,这一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主义创建。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新民论"思想具有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蕴涵.它形成于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全面政治危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自新新民"是梁启超等先觉知识分子在痛定思痛的文化自省之后确立的救国之路.梁启超早期的"新民论"思想受到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张的直接启发,是对后者的继承与深化,它具体体现于政治革新与思想启蒙的各个环节,成为近代史上一股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4.
“趣味”在梁启超和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趣味的规定、趣味与情感、趣味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的“趣味”说,可以发现:梁启超对趣味、情感的理解是经验性的,而康德则强调趣味的先验特征和快感的纯粹性,但在趣味与目的的关系上,他们都持有类似的矛盾态度。实际上,趣味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形而上学美学的维度之内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6.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并系统提出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其教学法思想卓有成效,文章全面探讨了其教学法思想,即教学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的个『生,又要遵循课程的差异性;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高等教育中设置“自由讲座”,以活跃学术气氛;基础教育阶段提倡遵循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以"趣味主义"作为他的信仰、人生动力.他的"趣味主义"以情感为本位,是主体性、创造性与自由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这种人生观是梁启超历经人生坎坷而不颓唐的重要的精神力量.梁启超提倡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即美育,这种学说是他济世情怀的突出体现,也是他所探索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从塑造国民的角度提出国学教育思想。他的国民塑造主要包括德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梁启超找到了西学与国学相通性的部分"道德"和"科学",并确立了国学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他的国学教育思想为当前解决如何避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构建成他者,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一种普遍性意义的中国文化主体等问题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他从“相夫教子”、“强国保种”、“伸张女权”三个方面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强烈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女子的错误观念,通过分析男女生理机制和引用一些学者的理论论证了女子有能力接受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构建的国民政治理论认为:国民是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 享有权利、负有义务、有良好公德的国家主人。国民政治是法治政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国民政治的实现、维持和运用。其原动力皆在国民自身,国民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他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于佛教早有因缘,梁氏的思想也深染佛教的精神。作为现代学术的奠基人,梁启超对佛教历史与典籍都有相当的研究。文章从佛教之信仰兼善非独善、广涉佛典愈治佛学史、兼摄佛学与西学互诠三个方面梳理梁启超对佛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以历史见证人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专题探讨过义和团运动的前因与后果,并且时叉和团有所评论。梁启起试图从事物之普遍联系乃至近代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义和团运动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就义和团谈义和团。梁启超关于义和团事件的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得如何详尽,而是就义和团运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提出了某些深刻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并不因为其中某些谬见而遮蔽或冲淡。除了对义和团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梁启超还以"导师"的口吻,就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开列出8个方面的论题。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与梁漱溟以儒生的忧世情怀和担道意识,衍生出对民族前途和文化走向的深情关怀。随着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民族主义也相应地改变,从政治上的诉求到文化上的救赎,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他们拯救苦难中国的最终归宿。对他们的文化民族主义进行初步的比较,可以更好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危机四伏的中国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新史学”理论的建构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晚年在对历史进化、历史规律、历史创造者等历史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往往又陷入前后矛盾、困惑莫解的境地.梁启超的困惑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相联系的,而根本原因在于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梁启超的《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为研究对象 ,深入地讨论了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指出该文既是对佛经目录的总结 ,又为近代目录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是一篇十分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与李大钊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二人不仅对社会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梁启超和李大钊虽然都对社会主义十分向往,但他们二人的社会主义主张却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既与他们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紧密相连,也与他们接纳社会主义的逻辑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梁任公先生先是在清华讲授中国学术史,随后又主持国学研究院讲席,创辟路径,作育人才,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清华园。梁先生之在清华,尤其是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席,有一贯穿始终的目的,这便是倡导合为人与为学于一体的新学风,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新人,造就与时俱进的国学。梁先生虽然为病魔夺去生命,但是,他的事业却在清华园获得了成功。梁先生既属于清华园,也属于整个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变。怎样变革中国社会以顺利地应对来自西方的有力挑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梁启超认为,应从政治改革和人的现代化入手。在政治上,变专制为立宪,建设法治社会;在人的变革上,大力发展教育,开启民智,革除国民的陋习和劣根性,培养适合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