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必须如履薄冰地面对未来,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大企业病”的症结何在,就是企业经营者应该随时自省和防治的。 一是“地主情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大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息方法,使稀缺的土地成为农民的生命依赖。眷恋土地、怀恋土地、依附土地,“地主式”的思维方式深烙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步入市场经济大潮后,这种“地主情结”便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盲目追求有形资产的扩张,并美其名曰规模经营。于是,不管市场如何、技术如何,先把土地圈起来,厂房盖起来,工人招进来,机器设备买进来。殊不知,家里大鱼大肉吃不完的也许可以废物利用,生产资料、不动产铺下的摊子则是覆水难收。  相似文献   

2.
<正> 趋势一:不只是有钱人才能当老板 19世纪工业革命前,社会的财富与资源掌握在地主手中,主要的生财工具是土地。工业革命后,社会的财富与资源转移到资本所有者手中。在未来信息经济社会里,“劳动价值论”将被“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目前,信息科技的发展,迅速改变人们的工作观与价值观,智慧取向的信息创造出许多商业机会与财富,智慧是企业的资产,因  相似文献   

3.
新文 《决策探索》2008,(21):74-76
农村合作化运动以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家庭农地经营是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村经营制度.这种农地经营形式导致土地规模过小,地块分散.在社会主义土地革命以前,中国农村有一半以上的土地由地主所有,租佃农耕种,地租常常高达50%,这种过分的对劳动力的剥夺最终导致了革命.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进行了土地革命,把土地从地主手中没收,然后将之无偿分配佃农耕种,因此激发了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高涨的革命热情.土地革命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并于1952年完成.  相似文献   

4.
地主港模式是国家为发展而使企业有偿使用国家资源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模式,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固港口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地主港模式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港口政策也由传统的单一投融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演变,港口土地和岸线资源也向市场化推进,秦皇岛港也逐步具备了建立地主港模式的条件。地主港模式或可成为促进秦皇岛港城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 未来的管理者是能驾御各种局面、依靠直觉和新方式解决问题的人,正如40年前埃德加·格斯特所说:“他面对一道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最终克服了它。” 无论对谁都永不会有一张关于今后如何管理的清单,因为未来就象一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未来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土地财政”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的不合时宜,它是土地财政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导致地方对土地财政收入的过度依赖引起的。我们应以法制为基础上,立足“供”、“需”双方,建立土地收入基金和开征物业税的方式,双管齐下解决问题,实现“土地财政”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我们格外深切地感念土地。把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确定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既希望藉此表达我们对大地母亲的殷殷情怀,也希望进一步唤醒我们的土地意识,把握好形势和要求,备加珍惜土地,备加节约土地,集约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将为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当前土地资源需求刚性增长、供给刚性制约的“两难”形势,我省将如何推进“双保”工程,做到利用与保护并举,规范与发展并重?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有企业进入调剂市场,进行“调剂经营”将是一条盘活国资存量,增强国有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国有资产的“调剂经营”,笔者在这里给出的定义是:国有企业以其闲置设备、厂房、地皮、库存商品、积压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以折价销售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的营运筹划与管理活动。 一、可行性研究 对国有企业实行“调剂经营”的可行性研究,笔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我国调剂业前景如何;二是我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土地,对于经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中求生的中国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那么简单,土地上承载得更多的是依托土地建立起来的传统乡土情感和宗族维系,“金窝银窝,最舍不得的是自己的穷窝”,浓重的乡土情结也造就了中国农民故土难舍的土地依赖。搬家,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件家族大事,它不仅意味着居住处所的迁移,还意味着旧有宗族和邻里乡党关系的割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国有土地租赁这一土地使用权的新方式,新颁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方式.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应如何建立土地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土地市场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均需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白长虹 《经理人》2024,(1):38-39
<正>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丧失了知识优势,管理教育还有未来吗?对于“未来能力”的培养,诚然是MBA教育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方式是,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教育能力,有一个方向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即大学的知识优势。大学天然被赋予了知识创造的社会分工,作为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保持知识创造优势,逐步改变以知识传播为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穆为民 《领导科学》2005,(13):10-11
县域经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阶段性。对已进入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来讲,最大限度地缩小经济发展阶段递进周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决定县域长远发展的战略课题。从我们巩义市的实践看,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以产业、人口、土地集约化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破解这一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三个集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既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社会资源的再整合,体现…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0,(25):10-10
土地是各类产业的立足之本。从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缩影。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我深深地意识到:一所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学校要打造品牌,教师是关键。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我一直思考这样的话题;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帮助教师在自我实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何在帮助教师的自我实现中推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在我校“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下,我校的治校方略确定为“为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未来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未定稿     
“新土地革命”:农民变股东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工商业主转移,或以土地入股方式实现集约规模经营,由于变动的仅仅是经营权属,被称为土地的流转,并被一些专家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服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和大别山、武夷山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资源刚性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以战略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宣传引导、规划调控、供地监管、存量挖潜、构建共同责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WTO以后,伴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数量也必然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国货意识”,形成一种购买“国货”、使用“国货”并以此为荣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赋予了“国货意识”新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国货意识”是指在同等条件(价格、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下优先购买国货、使用国货并以此为荣的一种国货情结。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提“国货意识”,与“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广泛兴起的抵制日货、…  相似文献   

19.
周廷睿 《经理人》2005,(12):92-94
互联网和未来的手机媒体,是未来的主流传播方向和方式, 同时也是企业最具开发低成本传播策略的价值平台 品牌,谁都明白它的价值,但对那些“曾经沧 海”的企业来说,赚钱还是赚品牌,一时难 以选择。谁都倾羡于品牌蕴藏的巨大的经济 效益,但在如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赚快钱”年代, 要想精心培养和经营一个百年品牌,显然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带给传统媒介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的冲击下,“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离开我们的日子”是不是已经迫在眉睫?假如网络真的“兵临城下”,传统媒介会坐而待毙吗?每一类媒体的发展必须从传播环境发展的整体趋势来判断。互联网改变了媒体信息的发布方式、组织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接受方式。未来的媒体和传播经营管理者必须适应这些变化,探索和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已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