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桥梁。那么,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对这个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湖南资产阶级由商业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构成。这些资本家在整个资产阶级中的地位和能量不一样。商业资本家最先登上湖南的历史舞台 ,由于既可分沾外国产业资本的利润 ,又能获得国内产业资本和封建商业的利润 ,从事商业的人们较多 ,商业资本主义相对繁荣。手工业资本家因其人数众多 ,所占资本总额大而占居主导地位。产业资本家虽然人数少 ,但其投资单个企业的资本总额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本总额 ,因而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家从封建的钱庄主人、商人演变而来。由于产业资本欠发达 ,导致近代的金融业相对落后 ,金融资本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  相似文献   

4.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业资本家基本上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及其发展,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也不断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日益分离,于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家脱离了管理,成为纯粹的食利者。在当代,管理已主要为资本家所雇佣的管理阶层承担,但直接管理企业的资本家也不乏其人;同时,管理人员中的上层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已成为拥有大量股票的新资产者。这样一些作为管理者的资本家和成为新资产者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是否生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阿格里塔从经验而非本质层面的雇佣劳动关系出发,指出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围绕着劳动条件等问题而展开的阶级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不断演变和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在他看来,泰勒制劳动过程就是为了应对以前劳动过程中经常滋生的阶级斗争而出现的,它体现了机械化原则在劳动过程中的彻底运用,雇佣工人在这一劳动模式中完全臣服于机器体系以及劳动力的产品形式,因此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则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它的根本原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模式相结合;不过这一劳动过程同样留下了工人对生产条件的不满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应运而生,这一劳动过程在建构弹性化的、灵活性的生产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劳动的抽象化;至于它到底有没有彻底消除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斗争的可能性,还有待于对这一过程的进一步观察。阿格里塔的上述思路在方法论上试图调和“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是抛开了“抽象”,完全走向经验性的“具体”。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美国战后剩余价值率的分析表明,美国剩余价值率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相应地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发生了正相关的变化,雇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发生了负相关的变化。另外,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与利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对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结构的分析还证明,产业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的,产业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在剩余价值的瓜分中也存在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雇员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进入21世纪以后趋向震荡下降,收入处于中位数的一般劳动者的实际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增长。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具有三重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一是抽象层面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历史形式所共有的"一般劳动",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指挥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三是代表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推进了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暂时性。以历史辩证法清晰地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概念的逻辑演进,是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一轮分析批判。"人民资本主义"论是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代表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民主化"与"管理民主化"。其论者认为由于小额股票的大量发行和股权的分散化,全社会人人持股,人人都是资本家;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已经消除,资本主义实现了质变。本文运用劳动同资本对立的辩证性理论,对"人民资本主义"论进行分析,得出了其实质是资本进一步加强自己统治的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社会化、集中化与垄断化的内在需求。通过对"人民资本主义"论的评析,我们可以得到其对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洪远朋同志在《复旦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吗?》一文中,主要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二十七章的一段话:"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下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资本论》第三卷,第497~498页),并据此得出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第一卷《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章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基本规律,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垄断资本的日益加强,资本集中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无论是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之间的关系,还是货币资本集中与生产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来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的运动,而这种循环运动不断地反复,就形成了资本的周转运动。而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当一些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机器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时,同时又是另一些资本家出售产品,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于是,各个单个资本的互相交错运动便汇成一个整体运动,即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重写了多遍,“马克思善于把多少东西压缩到这个篇幅中去。”(《资本论》第二卷第8页)其主要之点有: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生产机械化向自动化高度发展,六十年代出现了工业机器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某些变化。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又一次鼓吹“机器创造价值”的谬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受到了新的挑战。他们宣称技术越进步,机器越发达,资本对财富生产的贡献就越大,而劳动对生产财富的贡献就越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他们甚至宣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而是工人剥削了资本家。早在1958年,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路易斯·凯尔索和摩铁麦·杰·阿德勒在他们合著的《资本家宣言》中就认为,今天美国工人对财富生产的贡献不到10%,资本工具对财富生产的贡献是90%以上,而70%的收入却分配给劳动的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人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一维视角下整体的人,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因劳动异化和资本异化而沦为资本的奴隶;在价值流通领域,二维视角下资本家和工人成为买者与卖者,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得资本家(买者)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卖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增殖;在价值分配领域,三维视角下,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者之间的价值分配是按资分配和按土地分配,缺乏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价值生产领域,多维视角下分工体系中的人成了分工体系的一个个器官,通过协作和分工加速了资本增殖。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的统治,实现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和生命逻辑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的结论。而张太增同志在今年第5期《学术研究》上撰文指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和资本的循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因为资金运动也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全部资金也要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要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亦有可借鉴的指导意义。产业资本是包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在内的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资本循环一般代表的货币资本循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在每一阶段资本形态都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即货币资本转变为…  相似文献   

17.
资本是资本主义制度中起支配、决定和驱动作用的要素,资本寻求自身增值的本性和动机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结构性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结构和机制制度建设。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驱动资本主义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驱动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推进全球化进程。资本的背后隐藏着对劳动的奴役和剥削,资本的存在也不断制造着矛盾和对立,但资本在客观上也通过驱动劳动带动了财富的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深刻认识资本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资本的"价值",推动构建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的资本文明。  相似文献   

18.
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与公有制的等量劳动互换体现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对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与资本关系既相矛盾又相联系的深刻阐释,揭示出商品经济对特定生产关系的从属性.社会主义本质利益关系是等量劳动互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等量劳动互换通过等价交换的形式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内部结构和特有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流通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流通时,把它称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并论述了它的特殊性。第一,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资本家的目的“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第二,商品作为使用价  相似文献   

2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看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仅来源于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也来源于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特别低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流动资本中属于劳动力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划分根据也并不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而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