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调查及分析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二○二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患者153例,对入选对象进行了"发生尿潴留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并按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进行分组对照比较。结果 153例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者47例(30.72%),对照组为未发生尿潴留患者106例(69.28%)。发生尿潴留组和对照组常见危险因素指标比较中,老年尿潴留组的平均年龄、高病理分期、广泛子宫切除手术、过长手术时间、过多术中出血、术后尿路感染及长时间留置尿管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年龄大、高病理分期、广泛子宫切除、手术时间长及出血多、术后尿路感染及长时间留置尿管都为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根治术与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对比。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12例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根治术组71例和保乳术组41例,根治术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保乳术组患者实施保乳手术并术后给予全乳适形调强放疗,两组术后均采用CEF方案进行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远端转移、局部复发情况。结果根治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94.4%(67/71),远端转移率为4.2%(3/71),局部复发率为7.0%(5/71);保乳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90.2%(37/41),远端转移率为9.8%(4/41),局部复发率为7.3%(3/41),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但保乳术组患者的远端转移率显著高于根治术组患者(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相较于根治术而言,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影响较小,且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情况与根治术相近,但远端转移率较高,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长节段较短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术对高龄脊柱侧弯患者VAS评分及远期效果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高龄脊柱侧弯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术,对照组患者给予短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及远期效果。结果 (1)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手术时间=-19. 8692,t手术出血量=38. 8051,P 0. 05;(2)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均下降明显(t研究组=46. 8238,t对照组=48. 7082,P 0. 05);术后两组患者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术后=0. 6928,P 0. 05);(3)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下降明显(t研究组=16. 8675,t对照组=15. 0473,P 0. 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术后=-0. 3933,P 0. 05);(4)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侧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 0. 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1834,P 0. 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侧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t=-6. 5940,P 0. 05);(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 0. 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6693,P 0. 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t=-5. 8713,P 0. 05)。结论两种手术均能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临床效果满意,但采用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术的患者Cobb角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大部切除术根治胃癌后胃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治疗的31例胃癌后胃瘫老年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精神紧张、术前并发幽门梗阻、术中淋巴清扫范围、术中Billroth II吻合、术后血糖水平等是引起胃瘫的危险因素。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根治术后胃瘫与多种因素具有相关性,对相关危险因素做好积极处理有助于预防胃瘫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有无复发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胃癌根治术老年胃癌患者255例,入选者常年在我院就诊复查,病理和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255例老年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术后复发患者112例(复发组,43.92%),术后无复发患者143例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术后复发组的肿瘤直径5cm例数、Ⅲ型和Ⅳ型B分型例数、低分化例数、T_3和T_4浸润深度例数、有浆膜浸润例数、Ⅱ期和Ⅲ期TNM例数、5个淋巴结阳性例数、有远处转移例数和浸润型生长方式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接受胃癌根治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有:瘤体大、M和L原发部位、浸润深度多、有浆膜浸润、TNM分期高、发生转移淋巴结多、有远处转移、浸润型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化二级预防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对应性护理及出院指导,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组给予规范化二级预防干预,每月随访1次。评估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入院当天,两组患者SBP、DBP、TC、LDL-C、HbA1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及生活方式达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危险因素指标和科学生活方式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心血管意外事件及复发再入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二级预防可提高老年冠心病PCI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及再入院发生率,改善预后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钛板螺钉加椎间融合器(ACDFP)对老年短节段颈椎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老年短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Zero-P,对照组术中使用ACDFP。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颈椎功能、影像学指标、椎体间植骨融合、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椎体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间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老年短节段颈椎病术中使用Zero-P的手术效果、椎体间植骨融合与ACDFP相似,但前者能缩短手术用时,减轻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改善影像学指标,减少吞咽困难发生,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观察,探讨此术式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肾结石手术成功率为81.8%(9/11),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成功率为71.4%(10/14),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结石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所有患者顺利放置双J管,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效果满意,平均住院9日。结论 钬激光碎石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所以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健康指导,术后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钬激光碎石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大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大肠癌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大肠癌术后肺部感染230例的老年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230例大肠癌术后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8例,感染率20.87%。结论老年患者大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术前准备、手术时间长短、麻醉方式、术后侵入性操作、卧床、呕吐及术后护理有密切关系,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老年患者大肠癌术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近两年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消除或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92例不同年龄段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焦虑抑郁的状况,并分析引起焦虑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越轻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特别是年龄<50岁的患者( SAS 62.45±7.85,SDS 58.75±9.25)焦虑抑郁得分最高,明显高于年龄>70岁的患者(SAS 48.23±6.25,SDS 46.74±6.37)。而对手术的恐惧感、手术根治的效果、术后并发症、经济负担状况、术后工作前途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夫妻感情等的担忧等因素是引起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探讨了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术后ICU谵妄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发生术后谵妄的老年患者56例,对其开展谵妄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开展针对性护理,总结本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发生谵妄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年龄过大、疼痛因素、药物因素、手术应激反应、低氧血症为导致老年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在接受针对性护理后,总满意度为96.43%。结论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导致其出现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临床上需根据导致谵妄出现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旨在为该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16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利用周径测量法诊断上肢淋巴水肿,依据上肢淋巴水肿发生与否,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患者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78例观察组术后出现同侧上肢淋巴水肿。分析术后上肢水肿发病情况、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多因素及观察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诱因。结果 16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水肿发病率46.43%(78/168)。观察组中,年龄60岁比例(66.67%)、体质指数≥25kg/cm~2比例(75.64%)、淋巴结转移比例(60.26%)、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比例(37.18%)、淋巴结清扫比例(100.00%)和放射治疗比例(25.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腋窝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P0.05)。紫外线照射、腋窝淋巴结复发、患肢骨折/挫伤、患肢过度负重等是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明确诱因。结论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年龄、体质指数、腋窝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等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状态与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因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微型营养评定法简表(MNA-SF)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术后采用意识障碍评估法(CAM)对患者是否处于谵妄状态进行诊断,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探讨术前营养状态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术前的MNA-SF评分,162例患者中营养状态正常61例(37.65%),存在营养不良风险45例(27.78%),营养不良56例(34.57%)。所有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58例(35.80%),术后未发生谵妄104例(64.20%)。单因素分析:谵妄组与无谵妄组年龄、术前MNA-SF评分、MMSE评分、Hb、ALB、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是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营养不良和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比例较高,其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是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患者。临床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或伴有头痛等表现。一旦发生保守治疗无效,即可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多通过鼻内窥镜下手术,其特点是患者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彻底。但是术后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术后不按时随访患者,复发率更高[1]。自2006年至2007年我院通过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80例,给予术前、术后精心护理,预防鼻息肉复发。总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均为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年龄在16~62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双侧60例,单侧20例。其中慢性鼻实炎15例,鼻息肉65例。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nger术式,切除钩突、前组或后组筛窦及其息肉,扩大上颌窦口和筛漏斗,中鼻甲过度肿胀阻塞中鼻道者可酌情纵形切除外侧部分,但要保护中鼻甲骨和内侧粘膜。术后2天取出双鼻腔填塞膨胀止血海绵,清理鼻腔鼻窦残留积血和脓性分泌物。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鼻窦至干净。出院嘱患者鼻腔和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特别是鼻腔应用至少6个月以上,定期回院复诊治疗。1.3结果80例经6个月至1年...  相似文献   

15.
1.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5岁,于2010年1月17日因“进食后胸骨后不适10余天”就诊于本院,行胃镜及病检提示:距门齿33~38cm处食管鳞状细胞癌、距门齿26cm处见食管增生鳞状细胞上皮。于1月25日行食管癌根治、胸顶胃食管吻合术,术中见病变位于食管中下段,约5×4cm,质韧,侵及食管外膜,活动性差,周围见多枚肿大淋巴结,胃左淋巴结肿大(2.5×2cm),术后病检(201001408)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高-中分化,侵及食管壁浅肌层近深肌层,两切缘未见癌累及,胃左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于2月23日行DF方案化疗1周期。后于2010年3月~5月行NP方案化疗3周期。于2010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行纤维鼻咽镜提示:左声带固定;复查胸部增强CT考虑食管术后并气管左侧淋巴结转移,遂行气管左侧转移淋巴结适形放疗31次(DT=62Gy),11月10日放疗结束,放疗期间口服希罗达(卡培他滨片1.0片/次2次/日)化疗3周期。于11月18日行全身热化疗1周期(OXA 200mg d1+卡培他滨片2.0 d1-14)。后长期口服氟尿嘧啶。因CEA升高于2011年2月15日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PET-CT示:食管-胃吻合口处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大小4.7×4.4×5.4cm),最大SUV12.5,考虑局部肿瘤复发,腔气间隙、主肺动脉窗多个增大淋巴结。2月17日行胃镜提示吻合口处黏膜慢性炎症;来我科查胸部MRI提示:T3-7椎体左侧椎旁团块,考虑转移。于2月24日至4月4日行吻合口复发病灶放疗27次(DT=54Gy),于3月15日、3月22日、3月29日分别行紫杉醇100mg化疗增敏3次,治疗后好转出院。2011年5月患者出现背痛,有咳嗽咳痰,查胸部CT ( c110330)提示:食管纵隔瘘形成。遂于2011年5月19日胃镜引导下行支架置入术,并行异体造血干细胞及异体免疫细胞输入治疗4次(即先行一次异体造血干细胞输注,以维持生命体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利用患者自体肿瘤细胞,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培养靶向免疫干细胞回输,靶向杀灭患者的体内肿瘤细胞)。患者咳嗽咳痰及背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胸部CT及MRI示食管胃吻合口及椎旁肿块基本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6.
疝修补术后,因患者年龄、体质、疝块的大小和选择的手术方式、操作以及是否伴有腹内压增高、切口感染等诸多因素,可使疝气仍有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老年人,术后更易复发。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腹壁薄弱老年人一般活动减少,常缺乏必要的腹肌锻炼,因而会导致腹壁肌肉的退行性病变,使腹部肌肉逐渐薄弱。当发生长期咳嗽、排尿困难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时,内脏可通过腹壁肌肉突出体表,形成腹外疝或造成疝气的复发。长期便秘老年人由于结肠平滑肌、腹肌、膈肌及提肛肌张力减低,直肠反射减弱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及体质虚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589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9例,女280例,平均年龄47.8岁.结果 589例中共行600例次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4.3%( 566/600),输尿管上段与中、下段结石一次碎石成功率分别为80.8% (.97/120)、97.7% (469/480).手术时间20 ~ 110分钟,平均37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天.拔出双J管后随访3~6个月复查B超、静脉尿路造影,结石排净率95.1%(571/600).结论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将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80例择期行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手术时机、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与其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及手术时机有关(P0.05),与其性别及手术时间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80岁、不稳定型骨折、ASA高风险、骨质疏松均为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0岁、不稳定骨折、ASA高风险、骨折疏松均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加强患者基础性疾病的控制、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增加营养支持与骨形成作用,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都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质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何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行动? 一、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 荷兰气象机构报告说,2007年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温暖的1月。2007年1月份是1706年荷兰首次开始气象观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7.1℃,比正常高出2.8℃,荷兰的水仙花提前开花了。莫斯科比以往冬季气温高10℃。俄罗斯气象专家称, 莫斯科2006年冬天气温反常,不仅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在莫斯科有气温记录以来的120年中还是第一次。2007年3月22日莫斯科气温达12℃,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圣彼得堡2006年12月出现了107℃的高温,也创下了该市12月的最高温度。美国纽约入冬温度为10℃,2007年1月6日达20℃以上,是百年以来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是11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街上几乎看不到穿厚冬衣的人们。 意大利刚刚度过了200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高4~5℃。法国气象台报导,进入2007年以来,法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8℃左右。瑞士气象局发布消息,该国2006—2007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创 下历史记录。日本气象厅观测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52℃,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持平。德国2006年的冬天是自19世纪中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大约45℃。澳大利亚则同时饱受旱涝打击,东北部多个城市陷入洪水中,南部新南威尔士却是数十年不遇的干 旱。美国和加拿大被雷雨和暴风雪所袭击,随后形成龙卷风,不少建筑被毁。2007年年初发生席卷北美洲、欧洲的强风暴,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暴雨洪水,以及袭击美国中南部、日本的暴风雪,成为全球重大灾害事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说,2007年沈阳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为中国自 1951年以来的第2个暖冬。北京2007年2月5日气温达16℃,远远高于0℃以下的历史平均气温,因为气温如4月,玉兰花已盛开。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相隔几千公里的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都经历了56年来的最高温。正常年份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也经历了40年来的高温。陕西省有30万人现正饱受干旱折磨,因为2007年1月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少90%。2006年中国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强的台风和严重干旱。我国长江流域的川东盆地出现干旱、高温,降水也少。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50多年最暖的一年。由于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受干旱及高温影响,全国48%的陆地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水平,较2005年低31%。川渝发生严重干旱,林区火灾频发, 损失严重。草地、荒漠、城市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常年水平,草地载畜量下降,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大幅下滑。中国2006年的气象灾害造成500万亩农作物受灾,影响4亿人口,造成GDP损失1%~2%。近年来各国出现的暖冬、气候变暖和异常现象,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30年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以前, 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并出版。参加编写这个报告的有113个国家的官员及数千名专家。他们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具有很高可信度的结论,即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 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90%~95%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造成的。他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幅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为1.9~4.5℃,有的地方可能达6℃,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 cm,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上升7 m。据IPCC评估报告初稿称,地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两极冰盖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32亿人受水荒影响。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 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21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己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印度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减少15%~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如果海平面上升1 m,印度将有5 764 km2土地被淹没,大约710万居民失去家园。有的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物种灭绝,也就是100万个物种消失。北极冰层在过去50年中已变薄4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日本环境研究所研究结果表示, 如果不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本农业、渔业、环境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受气温上升影响,日本著名的“越光”稻米50年后将减产10%,柑桔生长北移,番茄等农作物糖分下降。海水升温2℃会使日本秋刀鱼、沙丁鱼的渔场北移。海平面上升1 m,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占全国1/2的日本沿海人口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科学院等6部门最近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近100年我国气温年平均明显增高,升幅达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略高。在未来50年到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农业产量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下降37%,草原承载力及载畜量都会改变。水的供需矛盾加大,蒸发量将增加15%,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西部缺水严重,缺口约在200亿m3以上。沿海受灾可能加大,风暴潮等极端事件频发,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最为脆弱。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1~16 cm,风暴潮将使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群落遭破坏,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森林组成和结构在东北地区变化较大,阔叶树将逐渐代替针叶树成为优势树种。估计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冰川融水总量增加,年 增20%~30%。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高原湖泊依冰川融水而变化。疾病发生面积增加,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气候变暖使热浪频率增加,心血管、虐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强度和范围扩大。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迁,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者安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调电力制冷消费增长,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有的科学家归纳为以下7点:1)水供应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2)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3)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会存在;沿海滩涂及城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4)夏天热浪频仍: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受热浪侵袭次数将增加3~8倍,各地热浪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多。)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或北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变化将导致迁入地或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到时植物因气候变化不适应,也会有大量物种消亡。6)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7)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亿美元,升至290亿美元。与上述看法相反,俄罗斯、巴西、中国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比如在白垩纪,温室气体高达现在的5倍,它造就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并不坏,水草繁茂,巨大恐龙横行。中国科学院几位专家指出,气候变暖有坏处也存在好处,对内陆国家来说好处多于坏处,这些好处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雨水。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戈壁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增长很快,这里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是更重要原因。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现象持续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作物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增加。近十几年,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牧草丰产,各种牲畜数量增加。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暖冬使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取暖用油用气大量减少,使国际油价下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多样性,要全面看待气候变暖。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不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专家们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使地球变暖的真凶是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说简称为温室效应说,也可称为变暖说。除上述人们最常见的“温室效应说"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几种说法。1)太阳辐射说。英国电视台4台在2007年3月份播出了“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记录片,认为“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变为一句废话。”此记录片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国家航天中心和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9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教授的支持。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从南极取得的冰核样本显示,地球变暖在CO2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发生在二战后,产生了大量CO2,按照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这应该导致气温上升,但大部分全球变暖都发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后,全球气温不升反降了40年。俄罗斯“观点报”引用英国学术杂志文章说,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 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 对英国电视台的观点,许多科学家认为不代表主流,他们的观点都被反驳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王绍武,也曾分析过太阳辐射对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认为这并不构成主要的原因。大量的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的论文都认为:人类行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界2007年用了“非常可能”,概率增到了90%来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 活动的结果,应该说是更可信了。2)宇宙射线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2007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在云层形成中扮演主要角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 能比许多科学家以前所认为的小得多。3)动物废气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说,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牛的屁等排泄物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牛屁中有大量甲烷,其暖化地球的速度比CO2快20倍。4)冰河期说,也称变冷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预言21世纪“第4小冰期”将于未来20~30年后到来,地球气温将降低到18世纪80年代的水平。5)冷暖交替说。世界气候变化尽管有冷有热、有湿有干,但基本上都遵循一定时空规律,并以冷暖交替出现为重要特征。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冰期情况看,从震旦纪到侏罗纪这段6亿多年的时期内,发生过3次大的冰期,第1次距今约6亿~7亿年,第2次距今约2亿~3亿年,第3次距今约200万年前。3次大冰期时间间隔大体上都是3亿年。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迁,冰期寒冷,间冰期温暖。我国2 000多年气候变迁过程正是一个例子。冷暖交替说认为:全球现在变暖是因为正处于间冰期,并未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也不能根据偶然变异,判断今后气候更将“恶化”。 尽管“冷暖交替说”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完完全全一样冷暖的冰期和间冰期重复交替出现是不存在的。气候是螺旋式循环交替变化的,不可能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科学家们用90%的概率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而形成的,但仍还有10%是其他原因使地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自然界还有诸多因素,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宇宙的变化及海洋变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可能引起气候变暖,有的因素则会有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认为温室气体增多是地球气候变暖的唯一原因。所以IPCC用90%的概率表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比较科学的。 四、行动起来,给地球降温 由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因而气候变暖只有靠我们自己行动来阻止和控制。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温室气体的减排,直至零排放。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中,要坚持走绿色道路,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赢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欧推行的生态现代化,现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发展生态现代化,建立起既有利于环境发展,又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出,做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或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绿色工程如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绿色消费工程等,做到高效低耗、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提高碳汇量,加快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使地球“退烧”。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我国从1980年到2005年,通过造林植树种草活动累计净得的碳吸收大约为30.6亿t CO2。从1991年至2005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8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85亿t。中国正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如加强了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成气或油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对改善中国及全球气候、遏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总之,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全球都来减排或治排,用绿色发展碳汇,双管齐下,地球是会慢慢“退烧”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62. [2]秦大河.气候变暖90%以上是人为温室气体导致[N].光明日报,2007-02-07. [3]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六部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新华社,2007-01 -17. [4]张聪聪.地球变暖谁是真凶[N].环球时报,2007-03-08. [5]王绍武.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2):227-233. [6]现代化研究所.要现代化也要生态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7-02-26. (责任编辑 何晓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