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血流频谱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IMT增厚程度,颈动脉斑块左侧、右侧及双侧,颈狭窄左侧、右侧及双侧、PSV、RI及PI均高于对照组,且ED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详细了解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确诊及接受治疗的老年初发LACI患者86例,对他们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同期参加我院体检的同龄健康人(8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LACI组颈动脉检出斑块例数、平均斑块积分、IMT增厚例数、平均IMT和IMT增厚+斑块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老年LACI患者存在着较多、较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方法选取近年我院收治的151例ICVD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到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增厚情况、斑块形成情况、管腔狭窄发生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IMT内膜增厚率为91.4%,斑块形成率为69.5%,管腔狭窄率56.3%及管腔狭窄50%发生率为29.1%,均分别高于对照组(22.5%,6.6%,5.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血脂、动脉硬化指数(ASI)及血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IMT增厚组(61例)、动脉斑块组(47例)及正常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血压、血脂、ASI、F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TC、LDL-C、ASI及FIB在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及正常组中逐渐下降,HDL-C在3组中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TC、LDL-C、ASI及FIB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加及斑块形成而上升,HDL-C则随之下降,这些因子可作为判定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联合他汀对年龄≥75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60例,年龄≥75岁,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康复运动组常规服用他汀同时辅予运动治疗,常规治疗组仅服用他汀治疗,两组均干预24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IM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运动组IMT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rouse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康复运动联合他汀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高龄老年人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80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绝经与否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测定患者血清中E2、血脂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结果 绝经前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为77.5% (31/40),绝经后组有动脉粥样硬化95% (38/4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病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87.5%,常见部位依次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年龄增长及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硬化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并焦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焦虑状态的作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入选老年高血压并焦虑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运动组(80例)和药物组(80例),运动组进行步行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药物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前后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ZUNG焦虑量表评分,了解试验前后有无差异,明确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并焦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焦虑状态有无改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实验前后的IMT与ZUNG焦虑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步行运动能改善老年高血压并焦虑患者的焦虑状态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84例,以是否患脑梗死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经动脉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以及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75.3%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仅为18.5%,两组对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以及LD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尽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对老年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组,比较其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各段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斑块性质。结果 1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13例(87.6%)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72例患者中34例(47.2%)检出颈动脉斑块,试验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检出颈动脉轻度狭窄53处(24.2%),中度狭窄88处(40.2%),重度狭窄72处(32.9%),完全闭塞6处(2.7%),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颈总动脉以软斑块为主,颈内动脉颅外段以混合斑块为主,颈内动脉颅内段以钙化斑块为主(颈总动脉段χ~2=6.33,P0.05,颈内动脉颅外段χ~2=6.12,P0.05,颈内动脉颅内段χ~2=8.54,P0.05),各类型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和/或非钙化性斑块的溃破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颈动脉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病变,为早期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睡眠状况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4例,按照病史分为首发组与复发组,另取37例且既往无脑梗死病史又无睡眠障碍类疾病者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测定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睡眠总时长。将年龄、性别、睡眠总时长作为自变量,缺血性梗塞复发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血脂和睡眠时长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组睡眠总时长[(5.64±1.37)h]分别短于初发组[(6.64±1.21)h]及对照组[(7.21±1.11)h],且初发组睡眠总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总时长是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时间越短,脑梗死复发的风险越大。结论睡眠时间缩短可能会导致缺血性脑梗死复发风险增加,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的测定。结果①高血压NIMT大于对照组(P〈0.05),ABI小于对照组(P〈0.01)。(参高血压组IMT与ABI呈负相关(R〈0.01),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B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适合作为高血压人群常规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sCD40L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MMP-1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及粥样斑块的类型。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MM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2.54,P〈0.05)。糖尿病组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不同,其动脉斑块检出率亦不同(X2=16.88。P〈0.05)。以颈动脉斑块分型与危险程度之间作秩相关分析,二者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Kendall’staub=0.521,P〈0.05),随着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类型亦增加。DM组患者外周血sCD40L与MMP-1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和MMP-1水平的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而且使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变差,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例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在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应变量,IMT与sCD40L独立相关(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分级越高,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越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水平的增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与老年男性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2例老年糖尿患者进行踝臂指数、下肢螺旋CT血管成像、颈动脉血管多普勒、眼底动脉检查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资料的收集,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下肢血管无狭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下肢血管阻塞越严重踝臂指数下降越显著(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程度,随斑块积分的增高踝臂指数降低明显(P〈0.01)。不同眼底动脉组间ABI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眼底动脉病变为程度加重踝臂指数越小。以踝臂指数〈0.9为二分类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踝臂指数与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烟量、糖化血红蛋白相关。结论踝臂指数与糖尿病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并可作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是预测全身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分为两组,分别测定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在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在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谷氨酰转肽酶的升高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其原因是代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G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一氧化氮(N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A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2个月后检测血清HCY、血浆NO水平的变化;采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 CAS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水平、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CY水平及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CAS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并能减轻CAS患者I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