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著名旅游胜地塔尔寺所在地湟中县鲁沙尔地区拥有源远流长、多民族融合、色彩斑斓的民间手工制造业文化资源。通过对湟中县鲁沙尔镇的民俗文化资源考察发现,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民间手工制造业文化资源尚未得到保护和开发。因此,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处理好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关系,才能实现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36-241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将其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当前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庸俗开发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文化资源生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根本,借助多种现代技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源富集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天然优势。本文针对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明晰了以文化创意、科学技术与社会资本为动力支撑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理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层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模式、创意设计模式和故事活化模式,探讨了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历史性跨越的三大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闽南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宗教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反过来该地区的文化生态也影响着该地区各种民间艺术的走向和风格。闽南民间雕刻多样风格也是现实世界本身的多元文化的体现,从闽南雕刻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看,多种宗教文化的存在从很多方面促进了闽南雕刻的繁荣和发展。宗教与当地多元文化的有机互渗、共构共存,既保留了各自原有的特质,也会引发一些新的结合与发展。这些都对当代闽南民间雕刻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严前后,台湾知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阐释概念:"民间社会".从南方朔、萧新煌和杭之到<南方>杂志,一大批学者都对"民间社会"概念的内涵及意义做出了深入的阐发,试图用"民间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反抗支配的思想联盟,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并且建立新的阐释台湾的知识架构.本文批判地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思想文化界流行的"民间社会"理论的内涵与问题及其文化观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化资源自身占有空间之所以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的介入引致市场瓜分而减少空间;自身开发利用和保护不足造成空间损耗。我国文化资源空间扩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合理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并举,即应在正确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有属性的基础上,健全文化资源原创性保护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游戏规则;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民间情歌的分析来看民间情歌中蕴含着的由来已久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野中探寻民间情歌的深层文化含义,进而发掘作为人类爱情生活中传情达意的媒介———情歌这种口头语言民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这种口头的活的传统将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被大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伟 《兰州学刊》2009,(3):173-176
江南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江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江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江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也是发展旅游活动和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旅融合助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已成为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文旅融合战略下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的繁荣和文化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旅游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将具有发掘潜力的旅游地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深度融合文化传统元素进而开发一系列具有优质文化品牌的旅游活动项目,赋予旅游活动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传统底蕴,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旅游地文化广泛传播,也有助于通过文旅融合、以旅兴文,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文章首先阐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中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鲁商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商文化是由历史上的山东商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确认识鲁商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鲁商文化进行合理旅游开发,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针对目前鲁商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的文化资源被破坏、旅游产品单一以及开发利用形式简单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鲁商文化资源旅游合理开发的有效策略,包括可持续发展模式、体验型旅游项目、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品牌推广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策略与构想——以甘肃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机遇.本文在简要梳理甘肃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基础上,分析了甘肃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可能选择的路径和可供选择的模式,并提出甘肃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必须树立与具备超越本土的前瞻性,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惊险一跃".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这一区域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所得。通过对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度关注、发掘与传扬,充分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音乐创作与科研实践,推动区域音乐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高等音乐教育资源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对接,实现两者的功能转换,进一步促进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金玉 《南方论刊》2014,(3):106-107
冼夫人文化是茂名地区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冼夫人文化资源有助于茂名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本文就目前学校开发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性开发"、"深度挖掘"、"动态生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方式 ,是人类的自我实现。在中国 ,文化产业化就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 ,使文化事业和特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形成在文化市场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系统。文化企业必须通过评估、整理、合理理解和升华转化 ,实现对特定文化资源的再赋形与商品化 ,并使之占取应有的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 ,开发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回族文化的同一性和地域性非常明显,这使得回族的口头传承文化丰富多彩。作为宁夏社会科学院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化项目“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的《回族口头文化览胜》,全方位地展示了回族异彩纷呈的口头传承文化,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为探讨和了解回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是冰雪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度融合能够将传统的冰雪旅游业与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作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区域城市名片的建设。文章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总体现状以及主要特点;其次,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优劣势以及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与文化资源融合的意义,进而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对策。文章提出,整合冰雪艺术资源、实现区域冰雪资源联动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把握区域民族特色、开发民族特色旅游是当前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作为邯郸旅游形象的名片之一,以文化资源的视角开发利用,既是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本身的内涵的要求,亦符合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广府古城景观文化资源特点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广府古城景观作为文化资源当前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黎族民间仍然散落和隐藏着形式多样的民间歌舞。黎族传统民间歌舞既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开发利用黎族传统民间歌舞已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要求。为了充分地开发利用黎族传统民间歌舞,务必深入广泛地挖掘整理黎族传统民间歌舞资源,以备旅游业发展之用;必须在三亚市及各民族市县建造黎族民间歌舞开发利用发展基地,科学地开发利用黎族民间歌舞资源和民间文化原素,创编优美的黎族歌舞文艺节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对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一次是1959年,另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通过半个世纪的持续抢救与保护,格萨尔口头传统得到了有效传承并走向了世界。这两次大规模的抢救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政府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目前这一口头传统正在走向衰弱,因此保护与抢救格萨尔口头传统,是我们继续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一次为抢救与保护史诗格萨尔口头传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政府层面与学者层面上的认识已经与国际接轨,然而真正的保护是在基层,即只有让基层从事非遗保护的干部认识到位,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才能把民族文化的保护落到实处。目前非遗保护的理论滞后于人们申遗的热情,保护的机制与措施还不够全面与完善,非遗保护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如对口头传统的保护,是将其记录成文字放入博物馆,还是在发展变化中加以保护等。  相似文献   

20.
青藏地区各民族的民间叙事诗具有口头诗歌高度程式化的特点。本文借鉴西方口头程式理论和中国民间叙事诗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从程式化的叙事结构、语言、故事类型、修辞、主题或典型场景等方面对青藏各民族民间叙事诗的艺术特征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