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68例,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FRAIL量表进行调查,将衰弱前期和无衰弱者纳入非衰弱组,衰弱者纳入衰弱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髋部骨折择期手术老年患者168例中,术前衰弱评估:衰弱47例(27.98%)、衰弱前期42例(25.00%)、无衰弱79例(47.02%);非衰弱组与衰弱组年龄、居住情况、文化程度、月收入、锻炼情况、基础疾病、骨折前活动能力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锻炼情况、基础疾病、骨折前活动能力是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前衰弱发生率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应重视高龄、具有基础疾病、没有锻炼习惯及活动能力差的高危患者,必要时采取术前优化措施,关注术中及术后的临床决策,以降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状态与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因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微型营养评定法简表(MNA-SF)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术后采用意识障碍评估法(CAM)对患者是否处于谵妄状态进行诊断,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探讨术前营养状态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术前的MNA-SF评分,162例患者中营养状态正常61例(37.65%),存在营养不良风险45例(27.78%),营养不良56例(34.57%)。所有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58例(35.80%),术后未发生谵妄104例(64.20%)。单因素分析:谵妄组与无谵妄组年龄、术前MNA-SF评分、MMSE评分、Hb、ALB、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是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营养不良和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比例较高,其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是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骨代谢生化指标,揭示骨代谢指标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提供早期控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吸收的依据,有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82例(男33例,女49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及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和61例(男29例,女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erum Bone Alkaline Phosphates,BALP)、骨钙素(bone gla-containing protein BGP)和血清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 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es isoform-5b)测定.结果 (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TRACP-5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ALP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2)骨折后骨转换指标(BAP,TRACP-5b)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骨折后患者骨吸收增加,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女件骨折后更加重骨质疏松,不利于骨折后愈合,而骨折后监测骨代谢指标,提供早期控制骨吸收的依据,女性更应长期监测骨代谢并抗骨吸收治疗,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51例)和冠造阴性组(56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55例),分别测定血清HCY,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活性,并计算PAI-1/t-PA活性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HCY,PAI-1,PAI-1/t-PA,VWF均明显高于冠造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t-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相关分析看,HCY与PAI-1,PAI-1/t-PA,VWF呈正相关,与t-PA呈负相关(P<0.05);诊断类型中HCY水平:AMI>AP>OMI>其他(Othe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而单支病变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HCY增高的同时,纤溶活性受损;HCY与PAl-1,VWF呈正相关,与t-PA呈负相关;HCY随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升高,活动病变的HCY水平高于稳定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在T2和T3时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改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1例年龄60~89岁的内科住院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9例,正常糖耐量组62例。测定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检测血清中CTRP9,CAT和SO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浆CTRP9,CAT,SOD水平均低于正常糖耐量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CTRP9水平与CAT,SO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CTRP9水平降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弱。抗氧化应激能力与血清CTRP9水平减低有关,血清CTRP9水平降低和氧化应激在老年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腓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对足踝功能及骨折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老年腓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内固定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37例患者则实施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足踝功能,分析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踝功能优良率(94.6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腓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患者足踝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衰弱与心理弹性的现状,探讨老年人衰弱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沈阳市、锦州市324例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得分为(4.40±2.02)分,衰弱发生率为23.77%,心理弹性得分为(66.90±9.83)分,衰弱老年人心理弹性得分低,社区老年人衰弱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422,P0.01)。结论心理弹性是影响衰弱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预防及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建立判别方程,为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样本髋部BMD(病例组为健侧,对照组为左侧)、颈干角(NSA)、左手握拳力;根据身高体重算出BMI;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判别方程:Y1=-8.802×X1 88.803×X2 9.936×X3 8.119×X4 2.634×X5 22.439×X6-691.647,Y0=-9.901×X1 93.959×X2 15.872×X3 8.045×X4 3.037×X5 23.533×X6-696.284;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结论通过判别方程能够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确诊的老年OSAHS患者(OSAHS组)80例,及74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测定两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IMT及弹性参数,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OSAHS组颈动脉弹性参数与IMT的关系。结果老年OSAHS组颈动脉IMT与PWVBS、PWVES均比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OSAHS组颈动脉PWVBS、PWVES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OSAHS患者颈动脉在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之前,颈动脉弹性比老年健康者减低,UFPWV技术可快速测定颈动脉局部PWVBS、PWVES,是检测老年OSAHS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的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及心源性恶病质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71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包括30例心源性恶病质患者)和20例无心衰老年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用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TNF-α和IL-6的浓度在各组均有升高,41例老年心衰患者心功能Ⅲ级、Ⅳ级组中TNF-α和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0例老年心源性恶病质患者各组中TNF-α和IL-6升高显著(P0.01)。在相关性分析中,TNF-α、IL-6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随心衰程度加重,LVEF越低,TNF-α和IL-6浓度越高。而TNF-α和IL-6在心衰和心源性恶病质各观察组中均同时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无论是老年心衰患者还是老年心源性恶病质患者,TNF-α和IL-6可反映心衰程度,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血浆MCP-1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血浆TNF-α、IL-6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了血浆ET-1水平.根据超声心动图LVMI指标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左室肥厚组(LVMI正常)及左室肥厚组,对不同组间的ET-1、MCP-1、TNF-α、IL-6水平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射血分数(Ejction Fraction,EF)值、二尖瓣前向血流E/A值的关系.结果EH患者血浆ET-1、MCP-1、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其中TNF-α、IL-6的升高与心肌肥厚的关系尤为密切.并且,上述因子的变化与心脏EF的变化呈负相关,与E/A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缩血管物质增多、细胞因子过度分泌等通过神经免疫调节参与了老年EH及左室肥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老年男性中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及骨折预测提供帮助.方法用美国Lunar公司DPX-L型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对512例年龄大于60岁老年男性腰椎前后位及髋部的BMD进行测定,按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髋部及腰椎各部位的BMD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但在65岁~89岁之间的L2、L3、L4、L2-4出现BMD略微上升.各组腰椎BMD值高于髋部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指导诊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过程中,髋部BMD的测定优于腰椎BMD的测定.而Wards三角的BMD值最有意义,可较早地反映骨量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肱骨中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2周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及术前、术后3d应激反应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观察组Constant-Murley、Mayo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明显较短(P0.05)。术前两组骨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观察组骨钙素(BGP)、胶原羟基末端肽(CTX)、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有改变,但观察组术后3d血清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08%,与对照组14.58%对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中段骨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骨代谢指标,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对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结果 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肺部感染11例、泌尿系感染7例、褥疮5例、切口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2例、术后谵妄3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分别为18%,11%,8%,3%,3%,5%和5%,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和治疗后均顺利出院。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分析其并发症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和积极防治措施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对股骨近端几何形态的评估价值,以及股骨近端几何形态与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对33例股骨颈骨折和38例粗隆间骨折老年妇女,应用CT扫描股骨近端,并测量颈干角、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和股骨颈直径.结果 在不同骨折组间,颈干角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1).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与股颈直径呈正相关(P均<0.01),在不同的骨折组间三者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利用CT分析股骨近端几何形态,操作简单、精确性高.颈干角与髋部骨折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颈干角越小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而颈干角越大更易发生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间的12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循证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循证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呼吸衰竭发生率分别为6.3%,1.6%;对照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呼吸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7.5%,11.1%;循证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呼吸衰竭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2%,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4%,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预防肺部感染,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工作倦怠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从而为幼儿教师离职倾 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离职倾向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对四川省29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 果:(1)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35,p<0.01),心理弹性与工作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 0.355,p<0.01),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72,p<0.01);(2)工作倦怠在心理弹性与离职倾向之间起部分 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82.1%(p<0.05)。结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缓解她们的工作倦怠感,从而降低 她们的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将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80例择期行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手术时机、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与其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及手术时机有关(P0.05),与其性别及手术时间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80岁、不稳定型骨折、ASA高风险、骨质疏松均为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0岁、不稳定骨折、ASA高风险、骨折疏松均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加强患者基础性疾病的控制、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增加营养支持与骨形成作用,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吸毒服刑人员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之间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父母心理控卷(PCS-YSR)、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对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戒毒所内300名吸毒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变量学统计结果显示:66.7%的被试者毒龄超过5年,67.8%的被试者第一次接触的毒品为冰毒,91%的被试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92%的被试者第一次吸食的毒品从朋友处获得。问卷、控卷与量表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自主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被试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过度保护、自主性因子和父母心理控制对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