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50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5例不良反应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并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FMA,BI与NIHS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FMA与B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NIHS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并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服用丁苯酞软胶囊,同时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规范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ethel指数(BI)进行病情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7.02±4.17分及3.52±2.68分,对照组分别为6.45±3.29分及5.92±4.0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BI评分分别为61.24±25.68分及78.73±21.68分,对照组分别为60.45±32.92分及63.5±30.92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NSE,TNF-a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细胞、降压降糖、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MMSE,Fugl-Meyer评分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SE,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hs-CRP,NSE,TNF-a水平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NSE、TNF-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减少了hs-CRP,NSE,TNF-a水平,改善了神经功能损伤,提高了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用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展开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与对照组76.67%的总有效率相比显著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脑梗死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加用丁苯酞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更显著地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中FLAIR血管高信号征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据FLAIR是否呈现血管高信号征分为对照组(50例、血管高信号征阴性)和观察组(50例、血管高信号征阳性)。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分级情况、入院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轻中度狭窄病例数、重度狭窄病例数、入院时梗死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1分及2分侧支循环病例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完全闭塞病例数、4分及5分侧支循环病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分侧支循环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AIR血管高信号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中具有显著的价值,FLAIR血管高信号患者侧支循环较好,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和传统手术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齐齐哈尔医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7d完成患者效果评估,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及入住ICU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d的CSS评分、Hcy及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用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但是前者手术创伤更小,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Hcy与IL-1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丁苯肽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4例)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44例)在此基础上应用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治疗14天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7.27%,观察组高达93.1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CVR,BHI显著上升,hs-CRP,IL-8水平显著降低,各项指标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联合丁苯肽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有效降低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以及获益人群。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试验组(5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14d疗效、NIHSS和mRS的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IHSS和mRS的评分为(5.78±1.12)分和(1.53±0.31)分,对照组为(7.53±1.46)分和(1.92±0.77)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表明,年龄70岁以下、未合并糖尿病、梗死部位为后循环的患者应用阿加曲班预后更好(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年龄小于70岁、未合并糖尿病、梗死部位在后循环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采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20例,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3/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1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血清炎性标记物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研究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可溶性P选择素(PS)等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Barthel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49%,高于参照组的77.14%,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略高于参照组的14.29%,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Hs-CRP、IL-6、PS等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效果显著,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02例,其中:脑梗死患者79例,脑出血患者23例;男性65例;女性37例。年龄49~83岁,平均60.2岁,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51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30天。对照组51例,予常规药物治疗30天。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精神状态(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及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12%(49/51),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3%(41/5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MSE评分、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且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乐干预结合有氧健肢康复操应用于脑出血康复的效果。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8月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声乐干预结合有氧健肢康复操)。连续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肢体恢复情况、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各维度简明生活质量(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声乐干预结合有氧健肢康复操应用于脑出血康复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全面收集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研究,合计1944例患者。经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20,95%CI 2.32~4.42),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OR=-3.86,95%CI-5.16~-2.56),观察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OR=12.61,95%CI 8.58~16.64),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较高(OR=4.67,95%CI-7.89~-1.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1,95%CI 0.74~2.3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86例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特重型颅脑对冲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3例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另43例患者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NSE水平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NSE及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NSE,IL-2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较好,明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硝普钠接续口服氨氯地平强化降压治疗,两组均治疗1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间入院时血肿体积、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优(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减少血肿扩大,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评价。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的患者根据情况选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节血脂、调控血压及调节血糖等基础。对照组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节血脂、调控血压及调节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14天后,对比分析两组BOLD-f MRI影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血浆Hcy、VWF、GMP-140等血栓相关因子水平、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和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感觉运动皮层(SMC)激活频率和激活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和hs-CRP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cy,VWF和GMP-140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可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改变,降低血浆TNF-α,IL-6和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患者Hcy,VWF和GMP-140等血栓相关因子水平,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探讨静脉溶栓给药前移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我院接收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把2018年6月前就诊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推送至卒中病房后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把2018年6月后就诊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其送至急诊科后提前给药,直接予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观察两组NIHSS评分、DTN时间、阻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6小时、24小时和1周后NIHSS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对照组阻塞血管再通良好率为43.55%,低于研究组的67.74%;对照组DNT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急诊科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前静脉溶栓给药,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阻塞血管再通,DNT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对照组加用尼莫地平治疗,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脑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