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别号。秋瑾,字王睿卿,号竞雄,浙江会稽山阴人氏。秋瑾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她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具有倔强的性格,她勤奋好学,精武艺,工诗词。18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湖南湘潭一个大商人的儿子为妻,生有一子一女,但丈夫花天酒地,阴险狡猾,秋瑾同他格格不入,于是毅然离开丈夫家,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她幸运地见到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可惜生前随手散伕,就义时诗文稿件又被家属夤夜烧毁,故我们无从得见其全貌。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①,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d年东渡日本投身革命时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即1904年前)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它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事变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虽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念友之作,然而从具体内容看,它们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②过去研究秋瑾诗歌独重后期,对前期诗歌注意极少,无形中将二者割裂了开来;因而,本文着重联系其生活对她前期的诗作进行一些探讨,俾有助于全面认识秋瑾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
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瑾因参与革命、策划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成就了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然而,这只是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历史得出的结论.时当晚清,占据舆论界主流的声音却以秋瑾的被杀为十足的冤狱,时人有意忽略其革命党的经历,认为秋瑾作为一名爱国爱民的女界先进,其革命的内涵并未越出"男女平权"与"家庭革命"的范畴,指出秋瑾是家庭革命的鼻祖,是具有爱国精神的女中豪杰.这种由"秋瑾文学"而总结的秋瑾形象,虽有偏差,却蕴涵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相似文献   

4.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各種廣告媒體群雄争霸,各显其能的今天,竟有人别出心裁地用自己的光頭作廣告位招商,且生意紅火,效益奇佳,五年多的時間使他從一個不名分文的打工仔,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百萬富翁。  相似文献   

5.
在庾信的诗歌创作当中,"示现"辞格构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修辞运用现象.与唐诗中的同类现象相比,庾信的运用已很纯熟.在"示现"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轨迹中,应该注意到庾信的独特贡献.这也可为理解唐诗语言如何借鉴、发展六朝诗歌语言提供一个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各种广告媒体群雄争霸,各显其能的今天,竟有人别出心裁地用自己的光头作广告位招商,且生意红火,效益奇佳,五年多的时间使他从一个不名分文的打工仔,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曲曲折折打工尝尽千般苦1976年8月,李明琦出生在安徽省砀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由於兄妹多,又没有经济来源,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相当艰难,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又三年。1992年4月,李明琦的父亲又因身患绝症医治无效而离开了人世,这对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年7月,聪明好学、成绩优秀的李明琦初中毕业,因家中再也无法支付学费…  相似文献   

7.
解放区诗歌是在继承苏区诗歌、三十年代左翼诗歌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抗战炮火的催促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一方面与国统区的诗歌共处于时代大潮中,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显示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面貌和发展走向,另一方面,它又带着自身的特点,以特有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色彩,反映出解放区诗歌创作蔚为壮观的景象。本文拟就解放区诗歌的发展软迹、创作特点以及得与失等问题,进行一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86岁,一辈子都在湖北省恩施地区侗族乡村教书,去过的大城市除了武汉就是杭州、南京,当过最大的官就是中小学校长。在我32年的教书生涯中,没有什么惊人的事情,但是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让我常常热泪盈眶,不枉此生。  相似文献   

9.
论“为死而生”王守山1.倾斜的“天平”人们常说“生死攸关”,的确,是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大的事情了。我们惯于思考大事久矣,反思正索、沉思浮想,或许是受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或许是出于“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西谚为“Outofsight,outo...  相似文献   

10.
曾烟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诗坛上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写作安静从容,注重自己的生命体验,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的安静的象征体系。曾烟的诗路历程是从一个尚未消失殆尽的诗学体系中绕行到另一个尚未完全被自己肯定的诗学体系中来,她通过诗歌把诗写的安静和诗学的焦虑完美地结合起来,真诚而准确地记录了所处"绕行"期的诗人的复杂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07,(3)
我曾是“北大荒”知青,对那里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减反增,真想什么时候再回去看看那养育了自己7年的第二故乡。1998年,正值我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0周年纪念,一些知青倡议包了一辆专列,组  相似文献   

12.
"泰山"、"蒿里"、"梁文"早期与统治阶层祭祀仪式中的封禅不死观念等有关,汉末它们逐渐渲化为一般人死后的去处;而死者的殉葬物中的冥船、漆盾等形象,则显示了汉代人"以生事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冰心诗歌中对“母爱”分外突出的铺叙和描写,具备三个层面的审美特征。其一是梦幻化,这是一种留恋旧日梦想而不可追寻的怅惘表述。其二是知觉化,以“甜丝、春光、太阳”等景物构成审美框架和一个满蕴着故国典雅温馨的文化芬芳的艺术境界。其三是寻找“情景交融”的精神家园,由此折射出冰心对民族文化和谐人伦的渴盼,导致她的女性文化意识更加典型,并为二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确立了“爱与美”的经典性题材。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王夫之将"心之元声"论作为其诗歌美学思想本质论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心之元声"的阐释,王夫之指出"心之元声"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性关系的产物,是诗歌的本质所在 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心之元声"的特征,认为"性之情"就是"心之元声"。王夫之的这一诗歌审美本质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和频繁使用的重要修辞手段。其中英汉表"死"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原因在于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早期移民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安妮从小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以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为媒介书写自我、表达情感,并对诗歌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安妮的诗真切、细腻而有节制,主题涉及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早期女性移民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为诗歌翻译开辟了新视角,使诗歌在不可译争论的困境中展现了生机。诗歌"移植"研究认为,诗歌并非不可译,却需译者将诗歌从语言符号中解放出来,为诗歌的种子寻找适合的新土壤,使其自然成长、开花结果,进而成为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的奇葩。本文通过研究庞德诗歌译本中的文化"迁移"现象,说明诗歌翻译的"移植"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空白,确定诗歌移植的适合土壤;解构诗歌组成要素,确定首要还原要素成为移植种子;深入体会原诗诗境,采用有机翻译过程,令译诗自然成形,成为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重庆诗歌讨论会是1983年10月在重庆举行的一次以批判"朦胧诗"和"三个崛起"为主题的专题会议,会议以政治话语代替学术话语,对艺术思潮和学术观念上纲上线,具有明显的"左"的倾向。在被批判者缺席的情况下,会议使"朦胧诗"和"三个崛起"的讨论转向了非学术领域,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会议的主题和影响,对会议进行了评价,其主旨基本上是准确的,但是,有些学者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却不甚了解,误读了其中的一些信息,并由此对涉及到的人员进行了主观判断,我们要纠偏这种误读情况,需要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史料进行分析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意识中存在“荣辱倒错”不良现象,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何矫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死亡"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海子在诗歌中讲述死亡,就像讲述一切语不惊人的故事;海子甚至在诗歌中表现出他对死亡意识的迷恋,表现出一切带有浪漫主义冲动的诗人的共同特点。海子就是这么一个残酷的诗人,我们总能在他的诗歌中寻找到他生命的轨迹。海子的诗歌与他的生命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