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重(1889-1950),名春驭,湖南省娄底市西阳乡(原湘乡县白鸳湾)人。他与胡适、陶行知同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威的学生。学成归国后,鉴于中国积弱落后,认为欲救中国,必须从改革教育入手,毅然捐租240石,在家乡创办私立陶龛小学校。正夫。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为《教育之神罗轮重》作序说:“罗输重是本世纪初期中国为数不多的留学生之一。他学成归国后,政府先欲借重他出任湖南省教育厅长,嗣更希望他去中央有所献替,但他决心以‘服务桑锋’,‘教育救国’为职志,继承先亲遗命,婉拒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湘中,主办一所山村小学…  相似文献   

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撰写了有关教育方面的大量著作,如《教育改革》、《民族学院》、《教育问题》、《我的学校》、《我的教育学》、《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目的》、《教授法》、《妇女教育》等等。他不仅重视教育,有许多闪光的教育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在圣地尼克坦进行教育实践,创办了一所民族学校,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建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学。泰戈尔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而他的教育实践又体现和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泰戈尔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的印…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指出张载思想中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都还有唯心论残余。与张岱年不同,吕世骧、邓冰夷、陈玉森、高羽、周清泉认为张载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在他们看来,张载思想体系中,神是第一位和根本性存在。无论是以张载思想为唯物还是唯心,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某些特征。张载思想中的“神”既非形下之物,也非宗教之神或主体之心,同时神也贯通在“物”与“心”之中;神是“一”,又内含着“二”的矛盾性,是变化的动力因。  相似文献   

4.
传神,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古老的理论体系,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庄子“形残神全”的思想,《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说,其“神”虽与后来文论的内涵不同,但所谓“神全”、“尽神”云云,毫无疑问启发了后来文艺理论的传神思想.汉代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明确地把神、形作为一组对应的概念,并且在神、形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出以神为主的观点,实为传神论之先声.“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6.
唐初重修《晋书》时从《搜神记》中大量选取材料入史,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诟病。唐修《晋书》取材《搜神记》主要基于三大原因:其一,《搜神记》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其三,作为蓝本的《宋书》大量采录《搜神记》。唐修《晋书》从《搜神记》取材,貌似乖悖治史原则,其背后却有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实无取材“失当”之嫌。  相似文献   

7.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向来把托尔斯泰当作艺术典范,但也充分保留了对托氏的批判权;他敬畏托尔斯泰,却也悄悄地与之“较量”了一下: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意地模仿和改造了托尔斯泰的中篇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为西方源远流长的启示艺术和救赎文学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海明威继承而又改变了托氏启示和救赎的主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他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宗教主题世俗化,用艺术信仰取代了托氏的上帝信仰,并完全排除了托尔斯泰式的“救世思想”。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哈里,较之于原型伊凡写得更为具体、更有悟性,也更加使人感兴趣;哈里临死前出现的幻觉,也比伊凡的临终皈依更有意境或者说更具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道,在于人伦,而《孝经》恰恰提供了这一人伦思想的核心。同时,他认为通过《孝经》中的“爱” 与“敬”,可以贯通百王之道,六经之法。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与《坛经》在“悟空求法”和“惠能求道”的事迹安排上极具相似性,从“求长生”和“求作佛”的修持目的,从“三更受法”的情节设计,乃至二人的“悟空”与“本来无一物”,都有从形到神的契合之处。而差异在于,作为文学经典的《西游记》,情节叙写更为细致,感性,且思想内涵显之以释道融合,而作为佛教思想经典的《坛经》,则更为精到,深远,主要表现以禅学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巨著的完成,奠定了他的精神文明建设论思想理论基础。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其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也不断得以丰富,大体上已较为明确地指明了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他的具体主张要点是:“知难行易”哲学;造就“政治修明”的境界;树立新时代的道德观念、风尚;“修明党德”;“振兴教育”;移风易俗。其实现途径和方法应注重各方面教育。孙中山的精神文明建设论优长在于:一是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二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他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又与世界相比较研究来认识的。三是他晚年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中国之社会主义并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时代条件和他本人认识的局限,其精神文明建设论也存在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2.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试验教育”与教育改革李宝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主义战士陶行知敢于“向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进攻,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力图打破劳心劳力的分裂”[1],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把自己一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称之...  相似文献   

14.
杜威教育理论与我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哲学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他把教育作为其社会改革的实验场所;他强调在教育和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主张“儿童中心”,即以儿童的一心理现状与发展为中心;他认为社会环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功能,并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民主社会”理想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神观范畴是张载哲学中重要的一个范畴,它是张载在解析《周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易》中的参伍之变是其中的较为费解的易象,张载就其在其易学专著《横渠易说》中作了一定的解释与发挥。重在赋予其以易理,并予以易学解构,从而构建了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神观范畴。他认为参伍之变属于参伍之神变,结合“合一不测为神”的思想,张载认为参伍之变主要是体现与渗透“动静合一”与“阴阳不测”。其意义在于明确了气化万物的根据和存神尽性达天人之境的途径,为宋儒学的建构和批判佛老思潮作了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首先,他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这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诗贵传神,不仅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而且要在“超以象外”的远韵,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再次,他崇尚“天工与清新”,认为诗要有率真的感情、清新的意境,这一审美原则的渊源是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颜茂猷是17世纪“后阳明”时代的一位劝善思想家。他的善书著作《迪吉录》及《云起集》充分体现出其思想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质:非常热衷于探讨如何将道德行为纳入果报系统当中,为行善思想寻找外在的客观依据等问题;在思想上有折衷朱子阳明的倾向,但对晚明盛行一时的心学末流非常不满,以为凭借人心的力量已然不能解决 “转祸为福” 的根本问题;对如何重整社会秩序、扭转世俗人心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与忧虑;而其思想在立场上表现为儒家,其思想之宗旨在于劝善,其信仰则表现为三教糅合的形态,他的最终思想指向则在于培养“善人”,以最终实现“善与人同” 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9.
约翰·享利赫·裴斯塔洛齐(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研究了教育要素理论,奠定了各种教学法的基础。裴斯塔洛齐一生办过孤儿院,担任过幼儿园、中学、学院的教师,进行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表了《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观察初阶》、《母亲读物》、《数的直观》、《天鹅之歌》等著作。他的教育实验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的著作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好评,给他带来了国际声誉,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而他那种献身于贫民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勤…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搜神记》专注在“怪异”的一切,而《聊斋志异》则专注在“人”的一切,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神、仙、鬼、怪走过了由与人的距离的疏远到与人的情感上的融洽,从行动上束拘不于人间道德规范到与人共有一个行为准则的文化历程.神、仙、鬼、怪的“人化”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